狂吃甜點體重卻直直落 原來是得了糖尿病



圖文/常春月刊

50多歲的王太太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下午的點心,通常一小塊蛋糕或是幾片餅乾,再配上甜甜的手搖飲,就是她的日常下午茶。雖然天天這樣吃、也沒在運動,近日量體重卻發現下降了2~3公斤,讓他覺得好開心,可能因為喝水量變大新陳代謝跟著變好。近日王太太去做健康檢查,血液報告中的數字有不少紅字,最讓王太太驚訝的是自己近期的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等狀況,正符合初期糖尿病的特徵。

糖尿病分成兩個種類

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糖尿病的成因有很多種,以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糖尿病與遺傳相關,而第二型的糖尿病排除先天基因因素之外,與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及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尤其是飲食控制不佳是大多數人常會犯的毛病。

近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有越來越高及年輕化的趨勢,主因來自飲食不均衡、多吃少動、偏好甜食和精緻化飲食等影響。尤其是現在隨手可得的手搖飲,攝取過多的糖分在體內形成大量的熱量,除了容易發胖外,也使得內臟脂肪堆積導致胰島素產生阻抗性,此時就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若本身體質就有胰島素分泌障礙,胰島素分泌得不夠,就更容易引發糖尿病。



腎、眼睛病變,中風機率高

糖尿病的發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是常見的合併症如腎臟疾病及視網膜病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近5成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目標,併發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4倍,而且有高達9成的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健檢報告中,飯前血糖及糖化血色素是診斷糖尿病的指標。正常空腹血糖值為70 ~ 100 mg/dL、糖化血色素則為<5.7%)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護理與糖尿病(The Nurse and Diabetes)」,強調糖友在學習控糖自我管理技巧、定期追蹤相關危險因子以預防合併症發生等照護面向。也提醒安排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有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已罹患糖尿病,大多數的糖友都因為沒有症狀且缺少定期檢查造成糖尿病控制破口。

潘富子也提醒為預防罹患糖尿病,應從日常做起,均衡飲食、維持理想體重、戒菸、控制糖份攝取、避免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食品、培養運動習慣、勿久坐不動都是遠離罹患糖尿病風險的方法。

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更年期專胖肚子? 腰圍超過「這尺寸」,小心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許多人都知道吃藥時應避免飲酒,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錯開時間」即可無虞。對此,藥師洪正憲近日提醒,大眾對「藥與酒間隔2小時就沒事」的觀念是一大迷思,實際上即使間隔數小時,藥物與酒精仍可能在體內相遇產生交互作用,輕則藥效失衡,重則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甚至休克。

2025年11月24日 14:38

擬放寬近親禁婚至四等親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擬放寬近親禁婚至四等親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台中一名產婦產下女嬰,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達16公分的巨大腫瘤,宛如一顆「大球」。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團隊診斷,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並在女嬰出生9天後,成功透過手術切除重達530公克的腫瘤。該腫瘤重量幾乎佔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所幸化驗後為良性,女嬰目前已能正常成長。

2025年11月24日 09:5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