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無食慾竟檢查出胃癌 有4症狀的人要注意



圖、文/NOW健康 王澍清

60歲的曾先生工作穩定、作息正常,平常沒有健檢習慣,也幾乎不看醫生。日前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慾的情況,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不明原因減輕,3個月的時間就下降約16公斤,後來更因持續嘔吐,甚至影響進食,才前往就診,檢查發現曾先生已是第4期胃癌,且腫瘤已侵犯至周邊臟器。

台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陳家輝醫師,考量嚴重的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先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後,再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曾先生狀態恢復良好、恢復進食,目前定期回診追蹤。



▲陳家輝醫師提醒民眾,胃癌的發現時機和首次手術攸關病人預後,因此民眾如有胃部不適症狀,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胃癌位居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的第9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2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以及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

在臨床上「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陳家輝醫師指出,胃的構造從上到下可分為胃底、胃體、胃竇3個部分,治療胃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好的預後。而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雖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及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分腫瘤,以提升生活品質。

以曾先生為例,他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若直接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的緣故,曾先生的體重不僅不到50公斤,營養指數更僅有2.4g/dl(正常為3.5g/dl),在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極高。

為此,醫療團隊先以提升營養狀況為目標,除了給予靜脈營養,也用腹腔鏡將小腸上拉,與胃體相接,完成胃腸改道;此種作法免除過去腸胃道阻塞患者要做小腸造口灌食的不適,讓曾先生得以進食,再輔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5個月後,曾先生營養指數上升至3.8g/dl,體力變好外,病灶範圍明顯縮小,與胰臟的界線清晰,醫療團隊再以微創方式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2分之1的胃、清除周邊淋巴;術後7天,曾先生已能由口進食,2周後平安出院,定期返診追蹤。

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1期就手術的5年存活率高達90%,儘管是第4期胃癌,5年存活率也有10%,但陳家輝醫師說明,並非所有第4期患者皆能以此種方式治療,仍須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與病家討論最適切方式的治療方式。陳家輝醫師同時提醒民眾,胃癌的發現時機和首次手術攸關病人預後,因此民眾如有胃部不適症狀,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期缺牙口難開全口重建如何選? 聽聽牙醫師專業分析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飯後總「腹脹」打嗝放屁!小心是「SIBO」恐變腸漏症

飯後總「腹脹」打嗝放屁!小心是「SIBO」恐變腸漏症

「腹脹」的原因很多,臨床上會透過腹部超音波、胃鏡和大腸鏡檢查,若無異常仍反覆腹痛,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醫師指出,SIBO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若長期未處理,可能造成「腸漏症」。

2025年05月19日 11:49

瘦子也可能中招! 破解橘皮組織的根本對策

瘦子也可能中招! 破解橘皮組織的根本對策

皮膚科醫師歐佳嵐表示,雖然肥胖者比較容易出現橘皮組織,但臨床上許多身形纖瘦的女性,因為長期缺乏運動、久坐不動,局部血液循環不佳,也很容易出現局部性肥胖,一樣無法抵擋橘皮組織的攻擊。

2025年05月19日 11:22

一週吃兩次深海魚 營養師詳解 Omega-3 三大好處

一週吃兩次深海魚 營養師詳解 Omega-3 三大好處

魚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且深海魚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不僅是生長發育必備的營養素,更可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抗身體發炎反應。

2025年05月19日 11:12

一天「兩餐vs.六餐」哪個更健康? 研究揭曉答案

一天「兩餐vs.六餐」哪個更健康? 研究揭曉答案

現代營養學長期強調「少量多餐」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血糖與體重,特別是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這幾乎成了一種標準建議。但這種飲食方式真的適合所有人嗎?近年來,間歇性斷食和低頻率進食的概念逐漸受到關注,一些研究開始質疑,「少量多餐」是否真如想像中那麼有效?

2025年05月19日 11:06

新冠疫情再起!醫點名「1情況」超常被忽略:不是小事

新冠疫情再起!醫點名「1情況」超常被忽略:不是小事

國內新冠疫情升溫,而最常見的三個症狀為發燒、全身痠痛及咳嗽。知名網紅醫師蒼藍鴿直言,很多人小看「全身痠痛」的症狀,但其實這就是身體發炎的表現之一,所以不能輕忽,也建議最近出入公共場所時,恢復戴口罩的習慣。

2025年05月19日 10:52

攝護腺癌「不痛才危險」 餐桌上多選十字花科蔬菜助避險

攝護腺癌「不痛才危險」 餐桌上多選十字花科蔬菜助避險

美國前總統拜登今晨傳出罹患攝護腺癌的消息,且已有骨轉移,震驚全球,對此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提醒,攝護腺癌已不是年長男性的專利,所有成人男性都應正視,且除非轉移到骨骼等部位,否則患者不容易感到痛,但不痛更危險,民眾要多注意。

2025年05月19日 10:15

職場「靜」危機!久站久坐族群「不可逆」的隱形健康風險

職場「靜」危機!久站久坐族群「不可逆」的隱形健康風險

一天結束,脫下鞋子,雙腿腫脹痠痛,沉重得像灌了鉛一樣,這是許多服務業人員、醫療人員的日常寫照,也是辦公室工作者整天久坐的困擾。每天站立超過6小時,或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一開始可能只是下班後的疲勞,覺得「今天真累,腳好痠」,揉揉腿就過去了,但如果這種情況越來越頻繁,甚至半夜睡到一半突然抽筋,或是看到腿上浮現青筋、或像蚯蚓一樣的血管,那就要小心了,這些看似尋常的疲憊感若持續存在,應留意是否為靜脈曲張前期,甚至已經發展成靜脈炎!

2025年05月19日 10:00

跑步只排第5!醫推「降血壓」最強5運動 第1名讓你想不到

跑步只排第5!醫推「降血壓」最強5運動 第1名讓你想不到

血壓過高,容易引起中風、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因此不少民眾除了藥物,也會透過規律的運動來控制自己的血壓。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就指出,「有氧運動」、「肌力訓練」、「結合訓練」、「等長運動」等運動方式,對降低血壓都有幫助,其中以「等長運動」對降低血壓效果最顯著。不過王思恒也指出,真正對降低血壓最有幫助的第一運動方式,其實就是你「喜歡、方便且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再厲害的運動方式,不做都沒有效。

2025年05月19日 09:41

拜登癌細胞「擴散至骨頭」!前列腺癌4期 5年存活率曝光

拜登癌細胞「擴散至骨頭」!前列腺癌4期 5年存活率曝光

美國前總統拜登的辦公室18日證實,82歲的拜登被診斷出患有「侵略性較高」的前列腺癌(亦稱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頭。已擴散或轉移的癌症被歸類為第4期,不過聲明中仍強調,雖然屬於嚴重癌症,但所幸前列腺癌仍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意味著透過正確治療仍能有效控制病情。醫師指出,惡性前列腺癌的5年存活率約在30%至40%,不過積極接受治療仍能延長壽命。

2025年05月19日 09:3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