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關節痛、紅眼睛竟是腸子作怪 醫師圖解克隆氏症

▲照護線上配圖。(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生,我的關節好痛!」三十多歲的王先生抱怨道。

關節疼痛是相當尋常的狀況,大多數患者會選擇向骨科醫師求助,然而有些關節疼痛非比尋常,症狀可能持續幾個月,經過休息也無法改善。甚至,在追蹤一段時間後,還可能漸漸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輾轉多時,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終於找出問題所在,竟然是與腸胃道相關的克隆氏症。

究竟怎麼一回事?讓腸胃科醫師來圖解說明。

我是不是克隆氏症?如何確定診斷?

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指出,患者最常詢問的問題就是「我是不是克隆氏症?」,畢竟長期腹瀉、腹痛會讓患者非常困擾,然而要確定診斷克隆氏症並無法單靠症狀來判定,需要找到更多的證據。

首先,醫師會釐清患者的病史,除了腹瀉、腹痛之外,若出現血便、體重減輕,就得提高警覺。接下來,醫師將安排抽血檢查、糞便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病理切片。

我是不是克隆氏症?如何確定診斷?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可以評估腸道,看看是否有發炎、狹窄、瘻管、膿瘍。

胃鏡、大腸鏡等內視鏡檢查能夠評估腸道發炎的分布範圍、嚴重程度,而且可以在檢查過程中進行切片。病理科醫師會進一步在這些檢體中尋找克隆氏症的表現。

綜合各項檢查的資訊後,醫師才有辦法診斷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會怎樣?

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章振旺醫師解釋,克隆氏症是自體免疫失調導致慢性腸道發炎的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族群,少部分出現在60至80歲的長者。患者的整個消化道,從口腔、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腸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病變。

疾病初期可能出現腹痛、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但是若未及時治療,放任腸道持續發炎、潰瘍,將出現愈來愈多、愈來愈麻煩併發症,例如腸道狹窄、腸道穿孔、腸道瘻管、膿瘍等,日後患者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愈來愈高。

克隆氏症會怎樣?

由於克隆氏症是自體免疫疾病,所以也可能影響腸道以外的器官,常見腸道外表現,像是骨骼的關節炎、眼睛的虹彩炎、皮膚的結節性紅斑和壞疽性膿皮症、嘴巴的鵝口瘡、肺栓塞、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還有肝臟的膽道病變等。部分患者還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

章振旺醫師提醒,根據統計,約25%患者在出現腸道症狀之前,便已經有腸道外表現,因此患者往往會前往骨科、眼科、皮膚科就診,直到出現腸道表現才有辦法得到確定診斷,期間已經歷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若有出現相關症狀,大家要提高警覺,在就診時主動告知醫師,幫助釐清病情。

該如何治療克隆氏症?一定要切腸子嗎?

李柏賢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務必盡早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發炎並幫助腸道黏膜癒合,否則當腸道狹窄、腸道穿孔、腸道瘻管等併發症發生時,可能需要接受內視鏡擴張、甚至手術治療,切除部分腸道。部分患者因為經歷多次手術,而變成短腸症,或需要永久性人工肛門,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如何治療克隆氏症?

治療克隆氏症的傳統藥物包括抗發炎藥物(5-ASA)、類固醇、免疫調節劑。類固醇能夠快速抑制發炎反應,通常用於急性發作時的治療,不適合長期使用以免增加骨質疏鬆、感染的風險。免疫調節劑可長期使用,幫助控制疾病活性。然而在傳統藥物治療之下,仍有將近五成之克隆氏症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近年來,生物製劑的發展,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同時也降低手術比率到兩成,在克隆氏症的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由於生物製劑較為昂貴,目前在健保屬於有條件給付,患者的病情需要符合特定條件才能夠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克隆氏症怎樣才算治療好?

「千萬不要因為症狀改善,就認為痊癒。」章振旺醫師叮嚀,「克隆氏症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症狀改善後,常常會自行停藥、甚至不再回診追蹤,這樣很容易讓疾病惡化,而愈來愈難控制。」

李柏賢醫師回憶,曾經有位女性患者在腹痛和血便緩解後便自行停藥,結果在一年後患者發現陰道排出糞便而趕緊回診,原來已經出現「陰道-直腸瘻管」,不得已只好接受手術,也必須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

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首先要讓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緩解,接下來是希望可以在內視鏡檢查時看到黏膜癒合且沒有發炎,這也是目前克隆氏症治療的目標。最終若是可以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下都看不到發炎的跡象,則能最大程度降低之後復發、手術、或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克隆氏症是病程相當複雜的疾病,無法單靠胃腸科醫師來照顧,往往需要經驗豐富的團隊,成員包括外科醫師、影像科醫師、病理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個管師等,才能提供完善全面的照顧。面對克隆氏症,患者的生理、心裡都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家屬的理解與支持也非常重要。

章振旺醫師提醒,患者與家屬務必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持續用藥、密切追蹤,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併發症!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長期嘴破、腹瀉、體重減輕,當心克隆氏症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親自參與盛大開幕活動。總裁王令麟致詞時指出,東森栢馥就是高品質生活的私人會館,不只有健康檢查,5樓還有美容、美麗服務的會館,去年11月已經開幕,正式把「AI美麗健健康」整合起來,主打AI智慧美容與精緻醫美。

2025年06月26日 15:26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同時舉辦第7場東森新聞健康雲的大師健康講堂活動,本次邀請到國內心臟內科權威、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擔任主講人。黃瑞仁在講座中分享「冠狀動脈疾病」衛教資訊,並列出7大高危險群,呼籲民眾要定期健檢。

2025年06月26日 17:48

61歲男腎臟移植後「體內竟長滿寄生蟲」!從肺部一路爬到皮膚

61歲男腎臟移植後「體內竟長滿寄生蟲」!從肺部一路爬到皮膚

器官移植可以續命,也可能出現感染引發的慘劇!國外《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日發布一篇罕見醫療個案,美國一名61歲男子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後,體內竟爬滿寄生蟲,從肺、腹部一路爬到皮膚,造成他感到噁心、嘔吐和口渴,住院治療卻病情惡化,還一度休克;最終男子在注射專門對抗該寄生蟲的藥物後,身體得以康復。

2025年07月07日 01:49

「孕期出血」常見2類體質 醫:血熱型別過度進補

「孕期出血」常見2類體質 醫:血熱型別過度進補

「孕期出血」總是讓人多孕媽咪相當緊張,中醫師指出,大約有2~4成的孕婦都可能發生過孕期出血情況,造成出血的原因眾多,以中醫觀點來看,引發原因可能是「氣血虛弱」或是「血熱」,若發現出血量持續增加或同時伴隨腹痛,一定要前往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2025年07月06日 19:29

六旬突婦肢體癱軟!醫揪出5公分「心臟黏液瘤」害血栓

六旬突婦肢體癱軟!醫揪出5公分「心臟黏液瘤」害血栓

六旬婦人突發右側肢體癱軟,家人以為是中風緊急送醫,進行一連串神經影像與心臟血管檢查後,意外找出真正元凶不是一般的血管性中風,而是一顆超過5公分、長在左心房的「心臟黏液瘤」。醫師指出,儘管心臟黏液瘤屬良性,但位置與特性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阻斷血流就會造成急性威脅,但只要及早發現並妥善處理,預後通常良好。

2025年07月06日 16:11

準媽媽產檢無症狀!1篩檢揪出「產科殺手」每年害50萬名胎兒死亡

準媽媽產檢無症狀!1篩檢揪出「產科殺手」每年害50萬名胎兒死亡

一名懷孕21週的準媽媽,在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中被發現胎兒體重小兩週,雖未出現其他症狀,卻在中期「子癇前症」篩檢中驗出,胎盤功能異常程度超標7倍,屬於高風險族群,所幸經監測與用藥,一路安胎到29週,寶寶順利出生。醫師指出,子癇前症全球每年造成超過7萬名孕婦死亡、胎兒死亡更逾50萬例,導致早產約260萬例。

2025年07月06日 14:52

「1甜品」能助減重!醫曝「不用運動節食」:一碗就能燃脂

「1甜品」能助減重!醫曝「不用運動節食」:一碗就能燃脂

吃甜品也能減重?減重醫師蕭捷健透露,當大腸裡的擬桿菌遇上由高纖食物、抗性澱粉發酵而來的乙酸,可減少肝臟與內臟脂肪,效果如同進行低碳飲食,而綠豆富含抗性澱粉與β-葡聚醣,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煮成綠豆湯食用,「更棒的是,這一切不需你忍受極端斷澱粉的痛苦與煎熬。只要換一下主食,你就能輕鬆地啟動身體天然的燃脂模式。」

2025年07月06日 13:50

失眠是「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醫:台灣吃安眠藥是亞洲之冠

失眠是「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醫:台灣吃安眠藥是亞洲之冠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統計,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50–60%,失眠已經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醫師指出,2023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其中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其他也會受到「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兩大因子影響。

2025年07月06日 12:13

「異常出血」最常見!醫示警「子宮內膜癌」4狀況

「異常出血」最常見!醫示警「子宮內膜癌」4狀況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好發於50歲以上、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常見,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且國際研究指出BMI超過30,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大增。

2025年07月06日 11:42

全台2%人患此病!中風風險高5倍 醫曝心房顫動治療3大重點

全台2%人患此病!中風風險高5倍 醫曝心房顫動治療3大重點

「醫師,我感覺心臟蹦蹦跳,還忽快忽慢怎麼辦?」小心,這可能是心房顫動的徵兆,花蓮慈濟醫院參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聯合41家醫院規劃心律不整衛教活動,在7月5日舉辦「心動列車」心房顫動衛教講座,由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陳威佐醫師,透過宣導呼籲民眾注重心房顫動。

2025年07月06日 10:5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