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揉眼睛會造成散光? 瞇眼、歪頭要注意 不矯正小心2大危害


圖文/常春月刊

台灣近視率不短攀升最大的問題在於發生近視的年齡層愈來愈低。據統計,台灣人每天花7成的時間使用3C產品,眼睛每天承受強烈的藍光及影像閃動的刺激下,不僅近視眼年齡下降,就連以往容易發生在長者的白內障、黃斑部病變、乾眼症、老花眼等的年齡層,也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近視族群多合併有散光 即為一般所謂的「亂視」

大多數的近視族群都合併有散光,但對散光並不是很了解。其實散光就是一般所謂的「亂視」,正常的角膜是呈現圓球狀,若是角膜的弧度不正確,可能是橢圓或橄欖球形時,因為水平和垂直的屈光率半徑不同,使得進入眼睛的光線無法聚焦,就會讓物體的水平部分清楚時、垂直部分就模糊,散成不同的影像,讓看到的東西變得混亂,這就是散光。
 


低度數散光無其他眼部問題 無須配戴眼鏡

眼科醫師鄭碩方表示,一般來說,角膜表面的弧度在胚胎時期就已經決定,多是天生的,度數比較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一般規則性的散光,是因為眼皮壓力太小所導致,至於後天性的不規則散光,比如說是角膜發炎、配戴隱形眼鏡所引起的感染,甚至是手術後曾做角膜縫合的後遺症,就需要以手術進行矯正;低度數(100度以下)散光如果沒有合併其他近視、遠視問題時,通常不用配戴眼鏡。

學齡前孩童高度散光 恐會引發弱視症狀

雖說天生性的散光無法預防,但卻可以及早發現、及早矯正。學齡前的孩童如果有高度散光(超過100度、甚至200度以上)時,就要特別留意,這是因為學齡前的兒童大腦視覺中樞正在發育,散光會使得視力的發育無法獲得很好的刺激,讓視覺中樞發育不完全,因此會引發弱視的症狀,所以必須配戴眼鏡,否則,過了6~9歲的治療黃金期,恐怕就延誤了可以矯正的機會。


不矯正散光 眼睛疲勞會加深近視度數

正由於散光是眼球的屈光率不同,對平行光線無法聚焦,所以看東西時總是很模糊,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視覺的疲勞,也會讓視力下降;其次,有散光的人,為了要看得更清楚,也會把頭傾斜,就可能會造成斜視。

鄭碩方補充,歪頭剛好可以把瞳孔外圍的光線擋住,讓視線變得集中,不過,久而久之,就容易讓近視加深,因此要及早到眼科檢查矯正。

瞇眼、歪頭圍散光常見症狀 長時間易致頭痛

常常瞇著眼睛看東西,也是散光的一大症狀。尤其是高度散光,為了看清目標,就會透過眼肌肉的調節,瞇著眼、皺著眉頭,來提高視覺的清晰度,但卻因此造成疲勞、眼睛疼痛,導致無法長時間近距離工作,甚至可能會有頭痛症狀。

鄭碩方說,雖說散光是以天生的居多,使用3C產品比較不會影響散光的度數,但若在行進間緊盯著螢幕,就會讓眼睛焦距不斷改變,造成過度疲勞,這就可能造成近視度數加深,或者是因為散光看不清楚而經常瞇著眼,就會造成眼睛過度使用,反而讓近視加深。
 


散光度數不可逆 常揉眼睛更易引發

很多人有疑問,散光度數會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減輕?多接觸大自然可否幫助預防?甚至經常揉眼睛,會不會讓散光度數增加?對此,眼科醫師蔡佳臻解釋,除了幾種比較罕見的角膜疾病之外,散光度數通常不會改變,而多接觸大自然,的確能保護眼睛、比較不容易近視,但對散光卻沒有幫助。

至於揉眼睛時,因為需要閉上雙眼,這時眼球會向上移動,揉眼時,壓力會聚集在眼球的下方造成角膜下方的弧度出現變化,如果角膜弧度不平均,就會出現散光。
 


預防散光危害 日常生活這樣做

預防散光對近視的危害,蔡佳臻建議若散光超過100度以上,可配戴眼鏡矯正,且要多看遠方的遠山綠樹。最重要的是,閱讀時的光線一定要充足,光線的來源最好來自左後方,且不要在搖晃的車上看3C產品或書籍,同時不要用眼過度,操作電腦或看書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約40~50公分,且每半小時最好休息5~10分鐘。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成年後近視度數會加深? 眼科醫師揭1種可能性
眼睛出現7大症狀是青光眼前兆...紅眼、看到光暈別拖! 一張表自我檢查危險指數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男赴日旅遊「突尿不出來」攝護腺腫成4倍 竟是感冒藥惹禍

男赴日旅遊「突尿不出來」攝護腺腫成4倍 竟是感冒藥惹禍

一名65歲男性赴日旅遊期間感染流感,行前往藥妝店購買成藥服用後,隔日竟完全無法排尿,被導遊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插尿管處置,返台檢查發現攝護腺體積已是一般正常尺寸的4倍,且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的病史,但長期未穩定服藥,此次因服用含有第一代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導致膀胱收縮功能受抑制,因此引發急性尿滯留。

2025年11月20日 14:36

衛福部推「受訓完整才能做醫美」 估600人執業遇挑戰

衛福部推「受訓完整才能做醫美」 估600人執業遇挑戰

醫美執業資格問題最近備受關注,對此,衛福部今強調,醫美並非零風險,且多數接受醫美的民眾身體狀況良好,一旦醫師訓練不足造成傷害,更顯對民眾影響深遠,因此修法朝「完成PGY(不分科)訓練得執行醫美」的方向走;據統計,目前約有600名醫師未完成PGY,政策目標將「直美」現象導回正軌。

2025年11月20日 14:12

景美女中拔河隊6連霸背後秘辛!長庚推「運動員健康手冊」防傷害

景美女中拔河隊6連霸背後秘辛!長庚推「運動員健康手冊」防傷害

景美女中拔河隊在世界運動會六連霸,背後其實有長庚運動醫學團隊長達12年來的專業照護支持。有鑒於基層學校拔河隊缺乏運動防護的知識及資源,長庚特別集結醫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等跨領域醫療團隊發表《拔河運動員健康手冊》。副院長蔡文鐘指出,手冊從熱身、恢復、營養到用藥與心理,將醫療端的專業轉成運動現場能立即使用的語言與建議,「我們不只治療傷害,更希望傷害不要發生。」

2025年11月20日 13:54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45歲韓先生多年苦於肩頸痛、偏頭痛,數度就醫仍查無原因,還被懷疑是「太敏感」,直到在大醫院接受完整評估,才確診是近年疼痛醫學領域新增的「傷害可塑性疼痛」,屬於沒有明顯組織損傷卻長期疼痛的特殊類型;醫師說,若長期反覆疼痛,或疼痛程度與檢查結果不符,別靠意志力硬撐,應尋求專業診斷。

2025年11月20日 12:41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李先生一出生即罹患罕見的先天遺傳疾病EEC綜合症,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若父母其中一方帶有此突變,下一代約有50%的機率發病,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外指或「龍蝦爪樣畸形」,新生兒的手可能僅有三根手指。李先生為此從美國到台灣尋求「生殖醫學」,順利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創下全球罕見案例,締造「從三指到十指」的生命奇蹟。

2025年11月20日 12:38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疾病管制署遭爆東區管制中心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每天替他備妥早午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其公器私用,7月初二度向政風室檢舉,最後僅以告誡了事。疾病管制署今(20)日回應,因本案對於防疫團隊指揮運作、基層同仁士氣仍恐有深遠影響,疾管署長羅一鈞重新檢視本案後,已指示再次進行調查並於一週內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

2025年11月20日 12:27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腸道健康和腦部功能息息相關,國外醫界並揭示「腸腦軸」的連通路徑,如今台灣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亦有「腸腎軸」機制,也就是腸道菌與腎臟病之間同樣具有關鍵連結,若能及早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可望降低未來發展至洗腎的風險,對國人健康影響深遠。

2025年11月20日 10:56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一名52歲生意人林老闆(化名)應酬頻繁,長年下來一天常常喝掉十多罐啤酒或是半瓶威士忌,甚至習慣靠酒助眠,漸漸出現記憶力明顯缺損,工作上判斷不再精準,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提醒,已有醫學研究明確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

2025年11月20日 10:2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