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年紀輕卻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醫師:游泳能幫助改善

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現代人因為多做少動,所以經常感到腰痠背痛,不免讓人緊張:「糟糕,該不會是僵直性脊椎炎?」。其實多數的背痛是因姿勢錯誤所引起。不過若是背痛出現了特殊的徵狀,或是出現在奇怪的時間點,又或是合併其他地方出現了相關症狀,就應多加留意,或許就該看看免疫風濕科了。

僵直性脊椎炎男性居多,女性也應留意相關症狀!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文男主任表示,從統計學來看,下背疼痛前來就診的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僅占1/200~1/400,所占比例並不多。僵直性脊椎炎主要好發於20~40歲之間的年輕族群,其中又以男性占絕大多數,常見出現在軍人、運動員身上。

不過這個問題也並非是男性獨有。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翁孟玉主任表示,女性也會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問題,一般而言女性天生核心肌群較弱,不少人也會有較操勞的情況,不過以往僵直性脊椎炎被認為是常見出現於年輕男性族群的疾病,因此女性朋友很容易出現此問題卻在無意間輕忽。

下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醫指常見症狀及共病

黃文男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常常會有個循環,在早上起床時是最不舒服的時候,通常在活動身體後便獲得改善,日復一日的循環。翁孟玉醫師也表示,慢性發炎性的下背痛通常會持續三個月以上,且常見出現晨僵的問題,但疼痛部位可不僅侷限於下背,其他部位也有可能出現疼痛。

翁孟玉醫師表示,不少患者常會有好了之後,過一陣子又再度復發出現疼痛的情況,或是阿基里斯腱疼痛不見好轉,但僵直性脊椎炎又好發於活動量較大的年輕族群身上,因此也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所致。而黃文男醫師也指出,僵直性脊椎炎也會有和足底筋膜炎非常相似的症狀,患者常在下床的那一刻腳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在經活動之後便逐漸好轉。

除此之外,僵直性脊椎炎也會有眼部疼痛的問題,黃文男醫師就指出,診間就不乏有許多患者是從眼科轉診而來,其為虹彩炎。虹彩炎與角膜炎及結膜炎不同,常見出現眼睛紅、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約有40%的機會罹患虹彩炎,甚至在一開始時就出現,因此也常見眼科醫師詢問患者是否有下背疼痛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也可能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翁孟玉醫師表示,研究指出,患者很可能年紀輕輕就罹患心肌梗塞、中風等共病,不可大意。

治療僵直性脊椎炎 配合生活習慣有助改善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在治療方面翁孟玉醫師表示,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相當有效,其可改善發炎性背痛,也因患者用藥後有明顯改善,因此也可作為鑑別診斷的輔助。

不過也有許多患者日久可能會有藥效稍不如以往的情況,隨醫學進步,現也有更先進的治療方式,如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最主要的治療目標就是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等共病發生的機會,可針對症狀較為嚴重、長期發炎時間較久的患者進行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有助回歸工作岡位。像是許多患者睡覺到一半常會有背部僵硬的情況,需起床走動後再回床,影響睡眠及生活,生物製劑就有助於改善。

除了積極治療外,黃文男醫師也建議,患者可同時搭配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改善疾病。如適當的運動就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柔軟度及活動度,不過像是籃球、格鬥等會產生碰撞的運動應盡量避免,建議以游泳、伸展、體操等進行為佳。而平時也應避免抽菸,因為抽菸容易增加肺部纖維化,進而對身體擴展產生負面影響。而不少民眾改善身體問題都會從飲食習慣著手,在飲食方面建議避免過度進補,保持飲食均衡足夠即可,因為風濕疾病常有個特徵,就是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過度進補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不少疾病常見與遺傳有關,可藉由了解家族史預防。不過翁孟玉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雖然其中與名為HLA-B27的基因息息相關,但遺傳機率並不高僅約為10%,且目前醫學尚無法預測以助預防。

不過僵直性脊椎炎也並非不治之症,醫師建議最好的防範方式還是應多留意症狀,若有出現相關症狀盡早就醫並規律回診,如此便有助於維持正常生活。

關鍵字: 每日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年輕人大腸癌暴增 醫揭「45%患者首個症狀」

年輕人大腸癌暴增 醫揭「45%患者首個症狀」

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幾年前大腸癌還被視為中老年疾病,但近年醫學界震驚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分享「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大腸道警訊」,包括大便中有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莫名下降、腹痛腹脹、貧血卻找不到原因,而45%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

2025年11月18日 06:51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南投縣幅員遼闊、各種醫療資源明顯匱乏,如全縣只有88家牙醫診所,牙醫師也未超過 200位;縣政府衛生局與南投縣牙醫師公會及臺中市牙醫師公會合作推動「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及「中寮鄉北中寮牙醫醫療站」,今日揭牌啟用,為完善南投縣偏鄉醫療再跨進一大步。

2025年11月17日 19:48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隨著秋冬接近,兒科醫師提醒,氣候溫度轉換下,日夜溫差變化成了隱形威脅,「幼兒型氣喘」正進入高發期,值得家長關注的是,幼兒氣喘發病年齡因現今生活習慣因素正逐年下降,以往常見於3、4歲以後確診的氣喘病,現在也有不到1歲就發作。醫師建議,久咳不癒、餵食困難出現嘔吐、活動力差都是關鍵警訊,若長期曝露空污環境更會刺激呼吸道,呼籲新手爸媽要重視。

2025年11月17日 16:42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亞東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今正式啟用,其中跨科整合的「全女醫女性乳房特別門診」備受關注。院方指出,該門診從報到、檢查到諮詢,皆由女性醫療團隊處理,並設置獨立候診區及專屬檢查動線,陪同男性僅能在報到區等候,希望女性在接受檢查、治療的過程中都能感到安心。

2025年11月17日 16:19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醫師指出,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除未施打疫苗世代外,包括洗腎、免疫不全、 器官移植、家人有B肝感染以及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等都要主動進行篩檢。

2025年11月17日 16:04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美食外送平台暨雲端廚房餐飲業稽查專案」結果,針對與美食外送平台合作的餐飲業者,基隆的「人从众厚切牛排」1件紅茶腸桿菌科超標;基隆的「川崎拉麵」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不符規定;台南「早安美芝城(西門概念店)」產品責任保險不符規定、台東「六扇門時尚湯鍋」基因改造資訊標示不符規定,已全數開罰。

2025年11月17日 14:16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受訪時透露,陳耀昌是自己在台大的老師,過去在擬定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老師是首席顧問。他語帶難過直說「我真的覺得很惋惜,我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2025年11月17日 12:53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被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有助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最新瘦瘦針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使用後,5年死亡率僅1成5左右,未使用者則超過3成7,差距達1倍以上,引起各界關注。

2025年11月17日 12:1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