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36歲下肢癱瘓 竟是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36歲正值壯年的林先生突然下肢癱瘓?緊急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竟然是乙型主動脈剝離!這條人體最粗、最大的動脈血管,因為剝離的地方靠近供應脊椎的動脈,因此造成突發性的下肢癱瘓!

「當時患者轉院過來時已經是第三天了,我們立刻幫他安排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避免主動脈剝離繼續惡化。」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陳沂名醫師回憶,「但是因為下肢血管已經缺血多日,受損的神經不太容易恢復,一開始我們就有跟家屬說明,即使手術順利,下肢癱瘓的狀況恐怕不會改善。」

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完成之後,控制好血壓、脫離了呼吸器;陳沂名醫師說,患者自己也相當努力地復健!現在雙腳可以行動自如,下肢癱瘓的狀況完全復原,這在臨床上是相當罕見的案例。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帶著血液離開心臟的大血管,將血液分配送到全身,是身體血管網路中最大、最粗、最長的動脈血管,就像高速公路一樣。陳沂名醫師解釋:「主動脈主要是由三層構造所組成,分成內層、中層跟外層。所謂的主動脈剝離,是因為血壓瞬間上升,造成主動脈最內層的內膜破裂,血液經由內膜裂孔灌入血管壁,造成血管壁撕裂分離,所以稱為主動脈剝離。」

死亡率持續爬升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後,原本應該在主動脈裡流動的血液會從內膜裂孔竄出,流入主動脈剝離產生的夾層形成「假腔」,「假腔」往往會壓迫「真腔」使輸送到各器官的血流減少,而產生各種缺血症狀。

陳沂名醫師說明,「我們會將主動脈剝離區分成『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以及『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涉及升主動脈的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而發生於降主動脈的則是『乙型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像魔術師,症狀千變萬化

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是嚴重的胸痛、背痛。患者會突然感受到撕裂性的劇烈疼痛,這種疼痛與一般的背痛不同,疼痛強度僅次於生孩子的「生產痛」。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內,就從毫無症狀變成這輩子未曾經歷過的痛感。

主動脈剝離時的胸痛,與心臟病發的胸痛不太一樣。心臟病發時的胸痛是悶悶的痛,好像胸口有塊大石頭或重物壓迫那般,會讓人冒冷汗、喘不過氣。陳沂名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的痛,是非常痛,從前胸到後背都撕裂的劇烈型疼痛,不太會有胸悶的感受。」

除了典型症狀之外,主動脈剝離還可能出現千變萬化的併發症,就像是魔術師一般。症狀會如此多變,與主動脈剝離的程度以及內膜裂孔的位置有關。如果主動脈剝離延伸到供應腦部的血管,使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血液供應,患者就會用腦中風來表現;若血管剝離影響到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血,就會用心肌梗塞的方式來表現;假使主動脈剝離往下延伸影響到供應脊椎的血流,便可能造成下肢癱瘓。

主動脈剝離症狀千變萬化

「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的死亡率相當高。」陳沂名醫師提到:「從甲型主動脈剝離開始的那1個小時開始計算,每小時會增加1%的死亡率,以此類推,發作的第2天就會達到48%,第4天則會高達96%,死亡率非常非常的高。」

相較之下,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患者的存活率比較高,且患者不一定需要緊急手術,建議可以住進加護病房,密切觀察並把血壓控制好。倘若主動脈剝離病情嚴重,或是產生灌流不良症候群時,則有手術的必要。

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擬定治療策略

主動脈離開心臟方向往上的部分,稱為「升主動脈」,經過主動脈弓分支出往腦部及雙側手臂的血管,接下來就往下延伸,稱為「降主動脈」,再往下為「腹主動脈」。

陳沂名醫師解釋,「依據主動脈剝離位置的不同,會需要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一般先分為甲型跟乙型來談。治療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即升主動脈有剝離,就一定得利用開胸手術來切除損壞的主動脈,換上人工血管,無法進行微創手術。治療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即局限於降主動脈的剝離,治療首選為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

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擬定治療策略

主動脈支架具有一層不透血的薄膜,主動脈支架展開後,與主動脈壁貼合,讓血液無法進入內膜裂孔。

「主動脈支架置放的方式有兩種,」陳沂名醫師說:「根據與血流的方向分為順向的複合式手術,另一種則是逆向的微創手術。」

逆向放置主動脈支架會先在鼠蹊處的股動脈做穿刺或切開,把支架由股動脈送入,抵達主動脈剝離的位置之後,再把支架釋放貼合主動脈,以達到治療效果。這是微創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適合用在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的患者。

順向放置主動脈支架則是複合式手術,醫師於開胸手術的過程中,切開主動脈然後順向的放置主動脈支架。

陳沂名醫師說,「逆向屬於微創手術,順向則需要胸口的正中切開,兩者侵入性不同,適合的患者也不一樣。根據統計,大概98%、99%以上的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病患都可以使用微創手術的方式完成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

正確保養預防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之後,主動脈剝離患者最要注意的就是定期追蹤、按時回診,而且務必好好控制血壓,千萬不能以為放好支架就疏忽鬆懈了。

「平常該有的身體保養都要做到,顧好血壓、血糖、血脂。」陳沂名醫師叮嚀:「建議控制收縮壓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因為當收縮壓過高,血流會對主動脈支架造成較大的衝擊,可能導致支架位移。」

控制血壓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談,一個是降低平均血壓,請養成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的習慣,並按時服藥;另一個是預防突發性高血壓,盡量避免情緒過度起伏波動,並注意保暖,留意環境溫度的劇烈改變,因為這些狀況都可能讓血壓突然升高而造成主動脈剝離。

「每當寒流來襲時,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就會增加,真的要很注意血壓控制。」陳沂名醫師強調,「戒菸、戒酒、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都有助於維持血管健康,減少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主動脈剝離該怎麼辦?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不是失智!他突走路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不是失智!他突走路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長輩動作變慢或是走不穩,可能不是失智,而是跌倒撞到頭導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ICU醫師陳志金表示,「我們需要對跌倒的長輩多一點警覺,也需要多一點雞婆,多多關心周遭的人。」

2025年09月18日 11:10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上任後,針對醫護人力短缺提出3大解方,包括「開放外籍護左、高薪聘回流醫師和台大內急診醫師進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不過卻遭到聯醫醫師反感直言「勿以台大看天下」。他認為,這是相當不受尊重的安排,呼籲聯醫尊重自己的基層。

2025年09月18日 11:07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鑽漏洞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鑽漏洞

北市驚傳45歲男性在醫美診所接受「陰莖增大術」,疑麻醉不當,於術後死亡,執刀醫師為丁斌煌(原名丁立文、丁秉煌)。對此,有醫師指出,聽到姓「丁」馬上知道是哪位,他出事多次,且數度改名,敦促衛生機關加強防堵爭議醫師用改名「借屍還魂」,也提醒民眾注意醫療院所有無完善的術後監測系統。

2025年09月18日 11:02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很多人早上趕上班上課,所以會不吃早餐。不過,營養師提醒,研究發現經常跳過早餐的人,糖尿病風險高 33%,就算體重一樣,風險還是高。另外,吃飯也要吃對時間,養成和生理時鐘同步的飲食習慣,不用刻意挨餓,也能幫助減重、顧代謝、降慢性病風險。

2025年09月18日 10:41

助台大急診轉診逾3700人 北市聯醫:樂見共同執業、跨院照護

助台大急診轉診逾3700人 北市聯醫:樂見共同執業、跨院照護

台大醫院急診壅塞是常態,規劃和北市衛生局、北市聯醫討論「共同執業、跨院照護」模式。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今表示,與台大醫院急診已合作逾十年,合作延伸至住院病房,中興院區每月平均接收16位病人,和平院區則收治於一般病房,每月平均接收6.5位病人,只要病患願意接受轉診,成功媒合率可達9成。

2025年09月18日 10:21

吐司咬不斷!高雄女靠舌頭撕食物 第一次用門牙咬斷超感動

吐司咬不斷!高雄女靠舌頭撕食物 第一次用門牙咬斷超感動

高雄一名40多歲黃姓女子,從小因為含奶嘴到7歲才戒掉,導致牙齒嚴重「前牙開咬」,上下門牙完全無法咬合。她回憶,自己多年來連吐司、玉米這類日常食物都沒辦法咬斷,只能靠後牙或用舌頭頂碎,直到接受林詩詠醫師安排的3年隱形矯正,她終於能用門牙順利咬斷吐司,感動直呼:「這是全新的人生體驗!」

2025年09月17日 18:28

北榮找出「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關鍵 看東西扭曲變形當心

北榮找出「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關鍵 看東西扭曲變形當心

「黃斑部皺褶」是常見的眼底疾病,會導致視力模糊、扭曲變形,嚴重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得接受手術治療,然而卻有約2成患者視力改善有限。台北榮總今(17)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首度破解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的關鍵,證實若皺褶中的「膠質細胞」密度越高,患者手術後視力恢復就愈差,也因此,黃斑部皺褶的早期介入變得更加重要。

2025年09月17日 18:17

1成兒童患ADHD僅1%完整治療 醫揭迷思:腦中像10個喇叭播放

1成兒童患ADHD僅1%完整治療 醫揭迷思:腦中像10個喇叭播放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醫師指出,ADHD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在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2025年09月17日 17:2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