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熱水袋、暖暖包小心低溫燙傷 皮膚科醫師列4大提醒


圖文/常春月刊

許多年長者或是手腳容易發冷的女性在家會使用電熱毯、電暖器、熱水袋,外出則在口袋、衣內放置暖暖包,抵禦寒風刺骨的冬季。持續散發出舒適低熱的溫度,讓使用者暖和凍僵的四肢,成功解除畏寒的警報,更有許多人喜歡在睡覺時使用,將電熱毯、熱水袋、暖暖包放進被窩中一同窩著,睡得更香甜。不過,使用這類低溫發熱產品時要特別謹慎,不要覺得溫度不高而疏忽,反而更容易發生燙傷的情形。

低溫燙傷 下肢最常見 

皮膚科醫師潘企岳表示,每到了冬天,臨床常碰到受低溫燙傷的患者,問診後會發現,有些人是因為睡覺時裹著暖暖包或電熱毯一同入眠,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同一部位的皮膚長時間接觸低熱而引起燙傷。

除此之外,也有些人及年長者為了改善下肢冰冷的狀況,習慣將熱水袋或暖暖包 放在小腿、腳部,或使用電暖器以提升下肢溫度,所以導致最容易發生低溫燙傷的部位就是下肢包括大小腿及腳部;除了下肢,因下背痛長時間頻繁熱敷也易導致網狀灼熱性紅斑的產生。

 


44℃達6小時 就會低溫燙傷

一般來說,當蛋白質接觸到60℃以上的溫度就會發生變性,人體皮膚含有許多的蛋白質,一旦皮膚接觸低溫發熱的產品,當溫度提升到60℃以上,數分鐘後即會發生燙傷。

不過,人體的皮膚是很脆弱的,潘企岳提及,即使只有44℃,摸起來感覺溫溫的而已, 但只要同一部位連續接觸長達6小時,也會造成燙傷,隨著時間愈長,燙傷程度也會愈嚴重。

 


置之不理會釀水泡 2大族群要當心

燙傷初始,皮膚會開始泛紅、發熱,這是皮膚表皮層燙傷的表現;若仍沒有移除發熱原,持續接觸熱能,傷害將會延伸到真皮層而產生水泡。

潘企岳指出,年長者感覺遲鈍、皮膚薄,不容易感覺到痛,較容易發生燙傷,而末梢神經傳導遲緩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傳導功能較差,再加上血液循環不佳,對熱、對痛的感覺反應遲緩,使用保暖產品會增加燙傷的機率。

預防低溫燙傷 4大注意事項要記牢

若避免低溫燙傷,潘企岳提醒,發熱物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像暖暖包應貼在衣服上方、電熱毯及熱水袋包上一條毛巾,隔絕皮膚與熱能的直接接觸,且不要長時間於同一部位使用,最好30分鐘就換位置;另外,睡覺時不要使用保眼產品,而若希望在睡覺時使用保暖產品,建議選購定時恆溫的商品,將危險性降至最低。

 


燙傷時用冷水敷20分鐘 出現水泡快就醫

發生低溫燙傷時怎麼辦?潘企岳說明,首先要移除保暖產品,並以冷水冷敷燙傷患處15~20分鐘,以快速降溫並減低熱能在皮膚上的時間;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直接以冰塊冰敷患處,以免造成皮膚進一步的刺激與傷害,若想要使用冰塊,應用布巾包住,但最好的降溫方法仍是以冷水為佳。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已經出現水泡了,建議盡快送醫治療,經由醫師專業判斷是否需要抽取水泡內的液體,並給予口服藥及外用藥膏,以避免細菌感染及加速皮膚復原。

由於各種保暖發熱產品不是一下子就飆升溫度,很容易讓使用者掉以輕心,尤其是熟睡時不會即刻警覺到溫度過高,因此,不建議在睡眠時使用。潘企岳強調, 低溫燙傷即便有傷口也很少有疼痛的感覺,許多患者都是長達1~2週後,因同一部位長期接觸熱能,導致損害擴大、疼痛 感明顯,才警覺自己燙傷了,為避免低溫燙傷的危險性,還是應盡量小心使用這類產品。

延伸閱讀: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彰化芬普尼蛋爆發後,已經宣佈全面下架和禁止上架,但近期又爆出問題蛋仍持續流入市面。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請地方衛生局進行查明,蛋行若有違規也會依法裁處,另外,在後市場查驗部分,下禮拜開始就會擴大稽查,會持續到年底。

2025年11月16日 16:33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總統賴清德今宣布衛福部未來將成立「兒童專責單位」來照顧兒童。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向行政院提出,未來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發展署」,整合兒童健康促進、預防保健和保護等業務。

2025年11月16日 16:07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接下來即將進入冬季,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醫師提醒,情緒緊繃、焦慮與長期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波動與自律神經失衡,許多人在工作壓力下出現胸悶、心悸,卻自以為只是疲勞,但這可能是血管過度收縮或血壓上升的警訊。

2025年11月16日 14:52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甲狀腺」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醫師指出,當它分泌過多荷爾蒙時,身體的代謝速度就會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甲狀腺亢進症」。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2025年11月16日 10:49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彰化文雅畜牧場雞蛋檢出芬普尼,引發社會對「雞蛋來源安全」及「籠飼與人道飼養」的廣泛討論。然而,網路流傳的部分說法將飼養方式與安全風險混為一談,甚至誤解籠飼制度是污染根源。事實上,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取決於管理制度與環境控制,而非單一飼養形式。《食力》採訪畜產專家,以下整理10項常見迷思,釐清事實真相。

2025年11月15日 22:37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兒童癌症相較於成人癌症治癒率更高,但是痊癒後的慢性健康問題不容小覷。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團隊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分析4年追蹤結果,中位年齡17.9歲的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4.2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14%需醫療介入,其中又以發生第二次腫瘤最為棘手,疾呼個案應該維持定期追蹤,及早發現治療。

2025年11月15日 21:31

芝麻醬「這樣放」恐變一級致癌物!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在吃毒

芝麻醬「這樣放」恐變一級致癌物!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2025年11月15日 19:05

行李轉盤驚見巨大DHC?脆爆紅影片揭露「速攻藍莓閃亮登台」限時組合價開搶

行李轉盤驚見巨大DHC?脆爆紅影片揭露「速攻藍莓閃亮登台」限時組合價開搶

Threads上近日瘋傳一段影片,讓不少網友直接看傻。畫面中的行李轉盤,原本正常地滑過一件件行李,下一秒竟出現一包比行李箱還大、也是國人最熟悉的DHC,這個「巨大化DHC」,讓原PO忍不住發文問,「朋友傳這個影片給我,這是真的嗎?」

2025年11月15日 17:1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