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黃素防黃斑部病變、白內障 眼科醫點名「6建議族群」


圖文/常春月刊

打開電視購物頻道,經常會看到銷售人員努力推銷葉黃素(Lutein)保健食品,並宣稱可治療白內障、近視、遠視,甚至青光眼等,說得天花亂墜,有的消費者為了改善孩子的近視度數而購買,有的人買來則是為了保護家中年長者的眼睛健康,難道葉黃素真如所說能解決各種眼疾?真有如此神奇嗎?該怎麼吃比較好?劑量該吃多少才安全?該如何正確選擇?

葉黃素 降低黃斑部病變與視網膜傷害

葉黃素是一種存在於天然植物中的類胡蘿蔔素,但是比維他命A及胡蘿蔔素更直接被人體吸收,和另一種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Zeaxanthin),是組成視網膜和黃斑部的重要物質,也可以說是視網膜主要色素來源。

眼科醫師蔡景耀表示,早於2006年起迄今,美國持續進行一項名為AREDS(2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2),即葉黃素與其他營養補充品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幫助的研究,此研究初期成果與其他已完成的大型眼科研究(例如EDCC, Eye Disease Case-Control Study)等均顯示老人適量補充葉黃素或含有此成分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黃斑部病變的發生率。

  


眼睛營養金三角 這些關鍵不可少

相關研究也顯示,對於單眼已經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眼疾導致失明的患者,長期補充葉黃素,可以降低另一隻還未發病眼睛造成失明的機率;更進一步研究發現,構成「眼睛營養金三角」除了類胡蘿蔔素(以葉黃素、玉米黃素為主)以外,還包括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DHA、 EPA)與抗氧化劑(維他命C、E、B群)與鋅等,更有助降低自由基對於視網膜的傷害,並可補充視網膜的色素流失。

由此可見,葉黃素有助於降低黃斑部病變與視網膜傷害,以及降低可能失明的機率;也就是說,葉黃素可吸收進入黃斑區對眼睛有害的藍光(指波長略長於紫外線的藍色波長光,電腦螢幕、電視、日光燈都會輻射出微量的藍光)避免自由基對黃斑部的氧化傷害,降低白內障及老化性視網膜黃斑區退化(簡稱AMD)的發生。

 


退化性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黃斑部位於眼球後部視網膜中央,是主宰中心視力最重要的部位,主要功用在於將進入眼中的影像、顏色及形狀等細節轉化成有意義的訊息,若黃斑部的功能無法正常發揮,人們的主要視覺功能會逐漸損壞,甚至失明,因此,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漸成為中老年人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家中如有老人罹患此症,必須謹慎小心預防惡化,以免影響正常生活。

蔡景耀提及,尤其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包括用眼需求增加、近視比例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年輕化,以及未做好眼睛防曬工作,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中,都屬於高危險群。

 


葉黃素只能從天然食物攝取 每日6毫克就足夠

當年齡增長,體內的葉黃素與玉米黃素也會逐漸遞減,所以必須適度補充,才不會導致眼疾發生甚至惡化。由於人體無法自己合成葉黃素,所以必須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蔡景耀指出,葉黃素存在於一般的深綠蔬果中,例如甘藍、菠菜、綠花椰菜、香菜、豌豆等,以及奇異果、葡萄、柳橙、綠皮胡瓜、南瓜等瓜果中,還有如中藥材枸杞也有此成分,多食用這些食物就有保護眼睛的效果。

根據美國FDA建議與相關研究顯示,每天從食物中攝取6毫克就足夠,可降低罹患老化性黃斑退化症的風險,脂溶性的營養素如果攝取過量,徒然增加肝臟負擔;若日常中飲食攝取不便,無法固定從食物中攝取滿足此劑量,則可補充葉黃素錠劑同樣也是6毫克。

 


這些人需要補充葉黃素 攝取過多恐致反效果

至於什麼人需要補充葉黃素?蔡景耀表示,擔心未來可能會罹患黃斑部病變的人,例如銀髮族、學生族、上班族等,若父母有此疾病小心遺傳,還有近視度數在600至800以上的高度近視者,以及眼睛疲勞、長期消耗眼力,如重度使用電腦、長期閱讀的人,另外,長時間飲食缺乏蔬果者。

值得注意的是,葉黃素屬於脂溶性維他命,容易堆積在體內不易代謝,因此如果有肝功能不佳,或是耐受性不好的人,也不宜攝取過多,可能造成反效果。

 


吃對劑量及成分最重要 購買前應與醫師討論

目前市售的葉黃素膠囊錠劑保健食品中,葉黃素的來源大多從金盞花或山桑子的萃取物取得,不過,金盞花萃取物的劑量並不等於葉黃素的劑量,金盞花的「標準」萃取物含5%的葉黃素及0.22%的玉米黃質,若60mg就等於含有3mg的葉黃素,購買時則應該看清標示是否註明葉黃素的含量百分比及劑量。

另外,市售複方一顆錠劑中可能標示含有20毫克至30毫克葉黃素,此與所使用的原料有關,其實並非完全都是葉黃素,切勿以為多補充對眼睛愈有幫助,還有的綜合維他命中即含有葉黃素,不知情的狀況下若刻意加強補充葉黃素,有可能導致手腳皮膚會變黃、夏天容易曬黑等問題。

蔡景耀建議,購買前,最好先跟主治醫師諮詢,評估是否適合補充與安全補充劑量,選購時也要注意來源是否經衛生機關核定合格,以及知名有信譽的品牌等,才能確保使用安全。

延伸閱讀:
·吃葉黃素護眼無法立即見效! 一張表告訴你哪些食物含有葉黃素
·眼睛出現7大症狀是青光眼前兆...紅眼、看到光暈別拖! 一張表自我檢查危險指數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長年深耕雲嘉南地區,持續引進先進技術。近年隨著微創手術與機械手臂技術的快速發展,耳鼻喉科徐正明教授憑藉豐富臨床經驗與技術成果,通過國際認證,成立「達文西耳鼻喉頭頸手術示範教學中心」,為雲嘉南地區優先獲此認證的耳鼻喉科醫師,也象徵嘉義長庚在高精密微創手術領域邁入新里程。

2025年11月14日 19:46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死因統計,高血壓疾病死亡率近年來首次不再攀升,但每年仍有約4.5萬人因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仍須正視。國健署今(14日)攜手醫界啟動「千人響應護血壓,三大資源守護網」,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診間血壓通常無法反映個人實質血壓狀況,希望推廣民眾「722量血壓」,在一年之中找一週,早晚各量兩次血壓取平均,可以作為與醫師溝通、用藥的依據。

2025年11月14日 18:06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台北市一名80歲劉姓婦人親手悶死照顧超過50年的腦麻兒子,一審法官輕判她2年6個月徒刑,並建請總統特赦。衛福部長石崇良昨日在立法院表態支持總統特赦,今日再被問及此事時語重心長表示,這樣行為不可取,也不應該成為免除司法的理由,但「我個人情感上,還是會覺得不捨。」

2025年11月14日 16:18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衛福部《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侷限在單身女性、女同志,不包含代理孕母。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4)日受訪表示,代理孕母議題還有很多需要討論與凝聚共識的地方,所以在修法、立法仍屬與保留態度。

2025年11月14日 15:12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多,醫界估計全台可能已有280萬人。因應今天世界糖尿病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在臉書提醒,糖友的失智風險比多數人想像更高,相較一般人,發生血管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分別增2.4 倍、1.6 倍,如曾出現低血糖,未來失智機率也會加倍,糖友平常務必注意控糖,以免認知功能不知不覺流失。

2025年11月14日 11:21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有男同志赴美國代孕還上傳孕母生產過程畫面,更傳出身份疑似為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國健署署長沈靜芬今日出席活動受訪回應,《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是有納單身女性、女同志,修法主要重點在於強調「女性自主權」,至於爭議事件,沈靜芬不予評論,但強調應該尊重代理孕母本身的隱私。

2025年11月14日 10:58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一名男同志日前分享赴美尋求代孕經歷,還公開孕母生產過程的無碼畫面,引發網友眾怒,他也被起底是醫師,目前任職台北慈濟醫院;院方今上午表示,醫師於個人社群媒體發布言論,屬私領域行為,應妥善面對與處理,已啟動關懷機制對此同仁進行輔導。

2025年11月14日 10:41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民眾若發感覺膝蓋卡卡,常會想是否老了、關節退化,但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根據最新研究,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約25%合併有肌少症,所以當膝蓋不適,有可能是肌肉量不足,才導致膝蓋吃不消,關節未必已退化,平常可進行「不扶東西連續站起來5次」小測試,有助及早發現肌力衰退。

2025年11月14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