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花錢買快樂的你請小心! 11線索揪出「強迫性購物徵兆」


圖文/常春月刊

一般消費行為通常是有計畫的,偶而買小物、吃美食或所謂奢侈品來自我獎勵,也常在合理範圍內。但如果長期買不停,超出經濟能力,更造成自己的困擾,可能要懷疑是否有「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行為。

強迫性購物 與行為成癮相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鍾安妮指出,強迫性購物尚未納入正式的精神疾病,可歸類在衝動控制疾患,與行為成癮本質上相似。有這方面困擾的人,腦海裡經常盤旋著購物慾望,特別是出現負面情緒時,會以購物來紓壓,買的當下很開心,但後續須面對負面後果,包括自身的罪惡感、家人譴責、害怕周遭的人知情,甚至有人因而背負卡債,得面對經濟困境及法律責任。

雖然一般人也會受到促銷活動影響,但屬於短暫、偶而發生,懂得踩煞車。鍾安妮表示,強迫性購物是「長期且持續性」的行為模式,當一個衝動來襲,就打開了「買不停」的開關。

 


認知行為表現 常見2表現

強迫性購物的認知行為表現,會有兩個層面,鍾安妮說明,一開始是「正增強」,也就是購物當下會有愉悅、放鬆的感覺;第二個層面則是「負增強」,開心的比例下降,反而發現自己「不買會不舒服」,一直想著購物這件事,也就是所謂成癮,就像酒精成癮個案,喝酒當下很快樂,不喝會出現戒斷症狀或不適感,演變成飲酒量愈來愈多,帶來負面後果。

 


女性、低收入較多 年輕族群盛行趨勢升高

根據國外的小樣本統計,5%至8%民眾有強迫性購物困擾,部分研究顯示以女性、低收入較多,但並非所有研究都看到這樣的關聯性,可能存有選樣偏差。

此外,近年也觀察到年輕族群盛行趨勢升高,可能與腦部衝動控制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或是缺乏其他抒發情緒的替代方式有關,再加上市場行銷手法、消費型態改變,都會影響到此類個案的表現。

 


強迫性購買常結合情緒疾病 治療強迫性購物這樣做

而強迫性購買常與其他情緒疾患共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或其他行為成癮的病人等,也可能出現持續性購買行為;有些人會合併囤積症。

另外,強迫性購買也須與其他精神科診斷鑑別,像是躁鬱症的病人可能過度積極參與會帶來痛苦後果的活動如大量購物。

改善強迫性購物,鍾安妮強調,目前主要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協助病人找到改變動機、刺激控制、壓力管理、尋找替代方式,並進行認知重建。


《強迫性質購物量表》

說明:請依照你對各題的同意程度填上適合選項(A強烈同意;B有些同意;C不同意也不反對;D有些反對;E強烈反對)。例如,強烈同意填A,有些反對填D。

題目

1.當我有錢時,我忍不住要花掉一些或全部。

2.我經常沒計畫性地買一些看到的東西,只是因為覺得必須擁有它。

3.對我而言,購物是一種面對生活壓力和放鬆的方式。

4.我有時覺得內心有一股力量逼著自己去購物。

5.有時候,我有著強烈的慾望想要買東西。

6.有時候,我買了一件商品後會感到內疚,因為那似乎不合理。

7.有些東西買了之後,我不會給任何人看,因為擔心別人會認為我浪費錢。

8.我常常有一股無法解釋的衝動或是突發的慾望,就是要去買東西。

9.我到購物中心時,有一股不可抗拒的衝動,想進商店裡買點東西。

10.我經常購買不需要的產品,即使明知自己的錢所剩無幾。

11.我喜歡花錢。

計分方式:A=5分,B=4分,C=3分,D=2分,E=1分,請將各選項加總起來。

量表分析:

36分(含)以上,你可能有強迫購買行為。

36分以下,你沒有太多強迫購買行為,但不意味毫無衝動購物和不理性消費的現象。

註:本量表出自Compulsive Buying Scale © Valence. D’Astous & Fortier,本刊翻譯為中文版,在信效度上尚未經過評估,僅提供讀者參考使用。有購物行為困擾者,建議與醫師當面會談。

延伸閱讀:

·買不停也是病! 尤其這5種人格最容易買上癮
·如何幫助購物失控的家人?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年輕人大腸癌暴增 醫揭「45%患者首個症狀」

年輕人大腸癌暴增 醫揭「45%患者首個症狀」

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幾年前大腸癌還被視為中老年疾病,但近年醫學界震驚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分享「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大腸道警訊」,包括大便中有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莫名下降、腹痛腹脹、貧血卻找不到原因,而45%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

2025年11月18日 06:51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啟用!就診省1小時車程...12/2起可預約

南投縣幅員遼闊、各種醫療資源明顯匱乏,如全縣只有88家牙醫診所,牙醫師也未超過 200位;縣政府衛生局與南投縣牙醫師公會及臺中市牙醫師公會合作推動「仁愛鄉精英牙醫醫療站」及「中寮鄉北中寮牙醫醫療站」,今日揭牌啟用,為完善南投縣偏鄉醫療再跨進一大步。

2025年11月17日 19:48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溫差大「幼兒氣喘」爆高發期!發作年齡逐年下降 兒醫曝症狀警訊

隨著秋冬接近,兒科醫師提醒,氣候溫度轉換下,日夜溫差變化成了隱形威脅,「幼兒型氣喘」正進入高發期,值得家長關注的是,幼兒氣喘發病年齡因現今生活習慣因素正逐年下降,以往常見於3、4歲以後確診的氣喘病,現在也有不到1歲就發作。醫師建議,久咳不癒、餵食困難出現嘔吐、活動力差都是關鍵警訊,若長期曝露空污環境更會刺激呼吸道,呼籲新手爸媽要重視。

2025年11月17日 16:42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全女醫門診護隱私 亞東乳醫中心1天完成乳房攝影、超音波及判讀

亞東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今正式啟用,其中跨科整合的「全女醫女性乳房特別門診」備受關注。院方指出,該門診從報到、檢查到諮詢,皆由女性醫療團隊處理,並設置獨立候診區及專屬檢查動線,陪同男性僅能在報到區等候,希望女性在接受檢查、治療的過程中都能感到安心。

2025年11月17日 16:19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B肝「恐變癌」帶原者多不自知 醫示警6族群要主動篩檢

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醫師指出,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B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體液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等途徑傳染,除未施打疫苗世代外,包括洗腎、免疫不全、 器官移植、家人有B肝感染以及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等都要主動進行篩檢。

2025年11月17日 16:04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稽查外送飲食 人从众、六扇門、早安美芝城違規遭罰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美食外送平台暨雲端廚房餐飲業稽查專案」結果,針對與美食外送平台合作的餐飲業者,基隆的「人从众厚切牛排」1件紅茶腸桿菌科超標;基隆的「川崎拉麵」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不符規定;台南「早安美芝城(西門概念店)」產品責任保險不符規定、台東「六扇門時尚湯鍋」基因改造資訊標示不符規定,已全數開罰。

2025年11月17日 14:16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受訪時透露,陳耀昌是自己在台大的老師,過去在擬定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老師是首席顧問。他語帶難過直說「我真的覺得很惋惜,我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2025年11月17日 12:53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被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有助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最新瘦瘦針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使用後,5年死亡率僅1成5左右,未使用者則超過3成7,差距達1倍以上,引起各界關注。

2025年11月17日 12:1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