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直線變彎曲、閱讀漏字? 小心黃斑部病變! 醫曝「危險警訊」


圖文/常春月刊

黃斑部位於眼球後部視網膜正中央區域,對中心視力影響甚鉅。若是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輕者會出現視力模糊,重者則會出現中央畫面扭曲、中心視野變暗等症狀,一旦黃斑部病變的情形嚴重,甚至會造成中央視野缺損,看出去的畫面,中央是呈現黑色的,且可能從一個小黑點慢慢擴大為大黑點。

黃斑部病變 這些異常要當心

眼科醫師蔡翔翎指出,黃斑部雖只是視網膜中央的一個小區域,但負責相當重要的功能,包括比較精細的視力,例如閱讀、開車、認人的臉等,都與黃斑部功能息息相關,一旦發生異常,許多功能都會受到影響,進而出現一些視覺症狀,包括視力變模糊、開車看不清楚、閱讀有困難,看東西時影像變暗、影像變扭曲等。

黃斑部病變有很多種,包括大家最常聽見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另外,高度近視、長期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也可能會造成不同種類的黃斑部病變。

 


長時間看藍光 提高病變風險

此外,智慧型手機普遍,很多人幾乎整天機不離手,甚至睡前躺床上都離不開手機,有些人關燈準備睡覺,還不忘打開手機滑一下,或是習慣在黑暗空間偷偷看 手機,經常如此,手機的藍光長驅直入眼睛,可能增加對眼睛的傷害,甚至提高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蔡翔翎表示,人類眼睛可見到的可見光,波長大概從400~700奈米,而藍光是可見光當中的一種,波長在400~470奈米的短波長都稱為藍光,無論在戶外太陽底下,或室內燈光下,亦或看電視、電腦,只要物體會發光,都有一定比率的藍光存在,並不只是晚上在黑暗中滑手機才會有藍光。

 


電腦螢幕需留意 過度用眼影響大

黑暗中滑手機,除了接觸一定比率的藍光之外,更要注意的是光線反差過大, 眼睛容易疲勞,瞳孔會放大,影響眼睛協調。事實上在任何情況下,過度用眼都是 不好的,尤其電腦螢幕放出的光比較白,藍光所占的比率可能會多一些,因此要特別注意。

從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接受高強度藍光,長時間下來,確實會增加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所以,人類如果過量暴露在藍光下,也可能會提高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濕性病變會迅速惡化 定期追蹤避免憾事發生

最常見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分為乾性與濕性兩大類。蔡翔翎說明,乾性黃斑部病變占約7~8 成之多,病程較為緩慢;濕性黃斑部病變占的比例雖低,但會迅速惡化,對視力影響極大。

由於乾性黃斑部病變可能轉為濕性,即使乾性黃斑部病變不會對視力造成即刻的 威脅,仍需接受追蹤,萬一轉為濕性,可即時接受治療。

 


黃斑部病變不惡化 7方法學起來

1、做好紫外線防護措施:因為紫外線波長更短,對眼睛的傷害要比藍光更大,所以外出最好準備太陽眼鏡,尤其夏天或中午太陽特別強的時候更要做好防護。

2、規律的運動。

3、維持正常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

4、少抽菸:抽菸確定是造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有黃斑部病變的患者最好能戒菸。

5、減少、延緩近視產生:高度近視也會增加黃斑部病變的機會,所以必須養成良好用眼習慣,避免過度近距離用眼、過量閱讀、看電視、用電腦、玩手機,適度讓眼睛休息是必要的。

6、多攝取魚、深綠色蔬菜會有幫助。

7、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建議要定期接受眼睛檢查。

延伸閱讀:

·黃斑部病變可自測! 這張圖你看到的是直線還是曲線?
·研究發現: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高CP值吃法」:連皮帶籽最好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一名45歲男性有「大便不成形且帶血絲」的症狀,但並未想過是大腸癌警訊,就算糞便潛血陽性,仍認為是檢查或飲食造成。半年後因肚子疼痛嚴重,經醫師苦勸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經塞住腸道,確診大腸癌。醫師提醒,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檢查,有6成以上都已經是三、四期。

2025年09月15日 11:4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