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失智症預防照護重點 醫師圖文詳解

▲失智症。(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生,請你幫我太太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失智症。」老先生拉著老太太進到診間,一邊嚷嚷,「我最近一直覺得她怪怪的,經常亂講話。」

聽完描述、問診完畢後,醫師幫老太太安排檢查,同時也請老先生一起測驗。關渡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柏山醫師表示,「測出來的結果,其實是老先生失智了。」

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會退化,可能聽不懂別人的話,但是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覺得自己很正常,反而覺得是別人在胡言亂語,所以會出現類似狀況。

「現在的社會型態,年輕人都需要工作,老老照顧的狀況相當普遍,如果兩人的身體都不太好,就會讓人不放心。」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醫師指出,「失智症的診斷,大多由神經內科醫師進行,需要做完整的評估,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DR)、簡易智能測驗(MMSE)、智能篩檢測驗(CASI)、抽血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王柏山醫師補充說明,現在還可以自費做失智的風險基因檢測,或失智風險的蛋白質檢測,透過抽血檢查某些蛋白質的濃度計算未來失智的機率。

接受完整的檢查與評估後,醫師便能根據失智症的原因及嚴重度,給予適當的治療。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失智症,及早接受治療,便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進展。

失智症使認知功能退化

失智症照護重點提醒

面對輕度、中度、重度等不同嚴重度的失智症患者,家屬的照護重點也有些不同。

孫瑜醫師解釋,「輕度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大部分還可以自理,例如買菜、下廚,但是判斷力沒有以前好,所以計算、找錢會有點困難、煮出來的菜口味也會改變。

為了保存輕度失智症患者的功能,只要是他能力所及的範圍,盡量讓他自己完成,不要全部幫他做。患者做家事、活動時,可以在旁邊稍微注意,看看是否做得適當,並確保安全。

「鼓勵患者維持原有的嗜好,若愛唱歌、愛種花、愛寫毛筆、愛煮菜就鼓勵他盡量維持,不要中斷嗜好。不要因為煮得不好吃或事情做不好,就不讓他下廚。」孫瑜醫師提醒,「我們需要認知到他是輕度失智症,可以盡量讓患者發揮原本的功能,然後給予精神上的支持。不要給他壓力,也不要給太多自己壓力。家屬越焦慮,患者也會越緊張,生活上會更不知所措。」

隨著病情進展,照顧者介入的時間跟次數也會越來越多,需要依照患者狀況持續調整。盡可能保持正向的心態跟患者互動,不要給彼此太大的壓力。

「照顧上失智症患者有點像在照顧小孩子,不過是顛倒的過程,因為失智症的過程是逐漸退化。」王柏山醫師說,「家屬常抱怨患者老番顛、會搗亂,有點像倒退回青春期。接下來開始變得失能,不太記得事情,很像退回五、六歲。然後很多事沒辦法自己做,大小便失禁,彷彿退回到三、四歲。到最後變成完全臥床,就像退回到剛出生的狀態。」

家屬須理解失智症患者的整體認知功能在倒退,要根據他的狀況,來判斷該把他當作十五歲、五歲、甚至五個月的人,並嘗試調整心態及說話方式。

失智症照護重點

「中度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症狀或精神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妄想、偏執、幻覺可能變嚴重,照顧上會比較辛苦。家屬需要學習如何應對,盡量不要正面衝突。孫瑜醫師說,現在有很多不錯的資源,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各地衛生局辦的樂齡學堂、或一些失智症共照服務,可以協助家屬照顧失智症患者。

由於中度失智症患者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經常出現夜間遊走的狀況,也容易走失,一定要小心提防,可以配戴安心手鍊、智慧手環,也能事先到警察局接受指紋捺印建檔,必要時能辨識身分,協助患者回家。

「重度失智症」患者的功能越來越退化,精神症狀漸漸減少,語言能力變差,話越來越少。孫瑜醫師說「這時候要注意的是生命基本要素的維持,例如營養、水分等,重度失智症患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吃東西、什麼時候該喝水,完全仰賴他人照顧,甚至連吞嚥都不知道怎麼做,很容易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吞嚥困難對於服用藥物也是一大困擾,並且經常造成服用藥物中斷。

目前已有新的劑型,可以直接含在嘴巴就能快速分解,易服用、方便性高,較能避免不小心嗆到或噎到的情況發生,並且提升服藥順從性。

善用失智照護資源

王柏山醫師說,失智症照護會牽涉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照顧者很辛苦,需要有喘息的機會,否則會變得憂鬱,家庭也可能面對經濟問題,這些狀況如果無法獲得適當的協助,可能演變成社會問題。目前各縣市都有提供長期照護失智症的資源,一定要多加利用。

「現代的社會型態,子女都必須工作,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兩個老人家互相照顧,結果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吃藥,根本沒有人知道』,抽屜打開來,一大堆藥,有時沒吃、有時又吃過量。」王柏山醫師說,「我們有『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目的就是要成為一個平台,在收案之後,會根據每個患者、家庭的需求,協助尋找合適的資源、並幫忙申請補助。」

做到三個「動」,預防失智症

做到三個「動」,預防失智症

「我們常常在呼籲,如果還沒有失智,要預防失智,如果有輕度失智,就要預防變成中度、重度失智。」孫瑜醫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請做到三個『動』,分別是腦筋多動、參加活動、規律運動!」

「腦筋多動」的方式很多,包括閱讀、畫畫、打牌、園藝、下棋、編織、玩遊戲等,多鍛鍊腦力,可以預防失智,也可以延緩失智惡化。

「參加活動」可以到廟會、教會、老人會、志工等各種團體,讓老人家有事情做,並維持社交生活,盡量不要待在家裡。

「規律運動」已經被很多研究證實可以減緩腦部退化速度,甚至可能進步。不要只有走路,建議可以到公園跟著大家健身跳舞或打太極拳等。運動請盡量多元,並搭配肌肉伸展、肌力訓練,以維持體能。

貼心小提醒

失智症是每個人都需要正視的課題,在年輕的時候,大家就要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著手,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如果注意到家人有重複發問、性格改變、功能退化、妄想的狀況,千萬不能輕忽,失智並非單純的老化現象,整體的認知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將導致失能,務必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才有機會延緩失智症的病程!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記性差、性格變、容易受騙!失智症警訊愛注意,醫師圖文解說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關鍵字: 照護線上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華盛頓外科學》自問世以來,即為國際間外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內容涵蓋從基礎外科原則、各系統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到手術技巧與臨床決策等完整知識體系。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集結全體主治醫師群,耗時1年多完成最新版《華盛頓外科學手冊第九版》全書中文化,讓國內醫學生、醫師及相關人員可以用母語直接吸收最新且權威的外科知識,為一大創舉。

2025年09月16日 19:46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不能長高,其實更需關注的是肥胖問題!專家示警,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還會讓成長曲線「開高走低」,成長期高峰提早結束,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提醒家長要以紀錄掌握孩子成長,注意生長曲線、BMI數值、長高速率與是否有性早熟徵兆。

2025年09月16日 19:01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歐巴」是全台灣第一隻駐點於醫院的輔助治療犬,已在台北榮總陪伴病人超過六年,是醫院裡最受歡迎的特別員工。隨著歐巴年齡增長,之前就預計在今年退休。北榮今天特地在院內替歐巴舉辦退休儀式,強調牠永遠是北榮的榮譽員工,醫院會持續陪伴牠過退休生活,而歐巴退休後,會由照顧牠的護理師繼續收養。

2025年09月16日 16:57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緊急就醫才確診為「第二對鰓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

2025年09月16日 16:21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在社群平台上掀起討論熱潮的「4-7-8呼吸法」,不少網友實測後狂讚「比數羊還快睡著」、「做幾次就直接斷片」,只要簡單三個步驟,就能幫助身心快速放鬆,對長期被焦慮、壓力困住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天然又便利的方法。源出自瑜伽的調息法,後來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創辦人威爾博士推廣。

2025年09月16日 15:56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報到!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顯示,上周流感門急診就醫突破10萬人次,已經逼近流行閾值,副署長曾淑慧表示, 預期本周就會進入流行期,提醒高風險民眾務必趕在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時,就按時接種「左流右新」,才能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

2025年09月16日 15:42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本國籍赴印尼旅遊染病,另2名外國籍個案分別曾經到東非多國旅遊,以及長年居住印度。疾管署監測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提醒民眾赴流行地區注意。

2025年09月16日 15:07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經治療症狀未改善,次日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2025年09月16日 14: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