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略視差問題 除了頭暈外 也會出現這些狀況



圖文/常春月刊

小學五年級的男童,小三時右眼近視度數125度,視力0.6,左眼遠視50度,視力1.0,然而右眼的近視度數卻逐年增加,二年之後右眼近視度數達350度,裸視視力僅有0.1,但左眼仍維持遠視,視力1.0。右眼點散瞳劑治療也不見成效,且視差過大無法配戴有框眼鏡,視力不平衡,常側著頭以單眼視物非常痛苦,求診後經醫師建議單眼配戴角膜塑型片,兩眼裸視皆可達1.0。

另一位國一女生,父母皆高度近視,從小一開始以點散瞳劑預防近視增加,但每年仍增加50度到100度,國一時雙眼近視度數已達600度,父母憂心高度近視衍生的併發症,帶來求診想要控制度數,檢查後經建議配戴角膜塑型片,白天裸視可達1.0。

學童近視的比例逐年增加,易成高度近視危險群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隨著3C產品的普及,學童近視的比例逐年增加,年齡也逐漸下降,度數一旦控制不好,容易成為高度近視的危險群。

醫師門診觀察近年來雙眼不等視的學童有增多的現象,當兩眼近視度數相差度200度以上,雙眼視覺焦點不易融合,立體感不好,習慣單眼視物,導致視覺不平衡容易頭暈,也較無法忍受有框眼鏡的視差。



歪著頭讀書寫字,小心加深不等視

顏敏芳說明,雙眼不等視的發生原因除了先天因素,也可能與近距離用眼習慣、姿勢不良有關,如習慣歪著頭或趴著邊看書,除了近視加深外,可能會讓兩眼度數加深速度不一,出現度數差距,因此觀察孩子閱讀寫字總是歪著頭,就要提醒注意用眼姿勢,以免造不等視的情況發生。

至於矯正視力的方法有哪些?顏敏芳表示,矯正視力除了配戴眼鏡、使用散瞳劑外,還有角膜塑型鏡片。角膜塑型鏡片(簡稱Ortho-K) 適合度數增加過快、雙眼不等視、無法忍受散瞳劑畏光的副作用,及喜好運動的近視患者。主要在晚上睡眠時間配戴,矯正角膜弧度,達到矯正視力,控制度數增加的效果,隔天睡醒取下角膜塑型片後可不用配戴任何鏡片,也能擁有清晰的視力。

配戴角膜塑型鏡片,清潔很重要

顏敏芳提到,使用角膜塑型片要有正確的清潔步驟,清潔、浸泡、去蛋白都很重要,對於年紀較小的學童,家長須適時的協助;同時每2-3個月定期回診,由醫師檢查鏡片清潔度、角膜健康狀態及度數是否穩定,確認是否適合繼續配戴;鏡片是有使用壽命,應視情況更換鏡片,切勿因省錢或未有異狀而不更換;裝鏡片的盒子也須每3個月更換一次。

顏敏芳提醒,角膜塑型片對於想抑制近視度數增加、有雙眼不等視困擾、無法忍受散瞳劑畏光的副作用的近視者來說是另一項選擇,但所需費用較高。想要控制近視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也須調整用眼習慣,並避免長時間使用3 C 產品,造成度數飆升或雙眼不等視的情況發生,並注意睡眠充足,多從事戶外活動,才能常保眼睛的健康。

延伸閱讀:
近視500度就是高度近視! 眼科醫公開「控制度數攻略」
過度依賴手機平板等3C產品,小心!這種病可能會找上你.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