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總是被尿意叫醒? 專家警告「4疾病訊號」

夜尿

 


圖文/常春月刊

「唉,怎麼又想上廁所了!」累了一天,晚上只是求一夜好眠,沒想到一直想尿尿,睡一睡就被打斷,隔天早上起床有一種根本沒睡飽的感覺。其實「夜尿」不只是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代表心血管疾病的警訊,且若是高血壓、高血糖患者,也比較容易會有夜尿的問題;然而,多數人對於夜尿的了解不深,認為夜間上廁所並不是疾病,因而未積極就醫。

半夜如廁2次以上 恐為夜尿

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夜尿是因為「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而醒過來,而這樣的情形一個晚上至少2次以上」。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廖俊厚理事長提到,台灣40歲以上成人的夜尿盛行率高達38.1%,且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因此,無論男女「夜尿」都是十分普遍卻容易被忽視而導致就醫率偏低的泌尿道症狀。

 

 

頻尿

 

 

夜尿有4大原因 潛藏健康危機

即便夜尿並非嚴重的疾病,但卻可能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廖俊厚說明,常見夜尿原因第一個是「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正常人一整天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三成以上,雖人體會自己調控荷爾蒙分泌,但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分泌的能力會逐漸退化,導致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第二個則為「膀胱能儲存尿液的能力低下」,多半與膀胱過動症、神經性膀胱等膀胱疾病或是男性攝護腺肥大息息相關。

第三個是「內科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循環不好容易有水腫問題,白天沒辦法把水份回到血液循環,自然就會產生水腫,晚上睡覺時,平躺或是把腳墊高,這時腳與心臟同高,心臟這時就比較容易把水份循環到腎臟,才會出現夜尿;又如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三大特色,原因除了喝水量多,導致排尿量增加外,也可能是高血糖傷害到神經,導致神經無法控制膀胱,因此排尿次數比常人增加。

最後,第四個便是「睡眠障礙」,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導致無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不斷從腎臟流向膀胱,因此會有夜尿情形。

 

 

喝水

 

 

夜尿是疾病 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相輔相成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王弘仁秘書長提到,治療夜尿與夜間多尿需要多管齊下,症狀輕微者,建議應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睡前四小時內應減少喝水與刺激性的飲品如茶、咖啡、酒精及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並且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

夜尿不可忽視 及早至泌尿科治療

如夜尿已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王弘仁建議,如有疑似夜尿的症狀,建議可透過排尿日誌,記載每次喝水量、排尿量、排尿間隔,按照晚上睡8小時、白天活動16小時估算,確定晚上總尿量是否大於每天總量三分之一,並應立即至泌尿科檢查,與醫師討論解決方針。

延伸閱讀:


·夜尿頻繁每次卻2、3滴? 醫揪「關鍵病因」男人40要留意
·頻尿、夜尿、尿不準小心是攝護腺肥大! 別只補鋅,保養攝護腺「6種食物」趁年輕要多吃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旗魚、海膽、澎湖丁香魚「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旗魚、海膽、澎湖丁香魚「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計畫7-9月執行結果」,總計有8件產品檢出重金屬鎘超標,包含「日本百合、巴西蘑菇、澎湖丁香魚、旗魚、海膽」等。食藥署表示,有業者無法提具來源資料,所轄衛生局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共裁處新臺幣15萬元整罰鍰。

2025年11月24日 16:23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根據氣象預報,氣溫自今晚起下降,到11月26日甚至只有14度。醫師說,高血壓等高危險群對於低溫要多注意,尤其提防心肌梗塞;根據國外資料,心肌梗塞病人僅約半數在發病前有症狀,預防不易,但如有胸悶或感覺疼痛往肩或背放射,且超過10分鐘沒改善即應警覺,這時不宜自行就醫,最好叫救護車。

2025年11月24日 15:05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許多人都知道吃藥時應避免飲酒,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錯開時間」即可無虞。對此,藥師洪正憲近日提醒,大眾對「藥與酒間隔2小時就沒事」的觀念是一大迷思,實際上即使間隔數小時,藥物與酒精仍可能在體內相遇產生交互作用,輕則藥效失衡,重則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甚至休克。

2025年11月24日 14:38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