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壓力大…腹痛狂拉? 醫列「腸躁症3大地雷食物」

腸躁症

 


圖文/常春月刊

「我去上個廁所,馬上回來!」 小王匆匆忙忙放下簡報資料,趕忙又往廁所跑。這已經是小王上午第4次進廁所解大號了,他工作向來認真,但就是特別容易緊張,每次有重大提案或接手重要任務,就總是拉個不停;而小王所罹患的「腸道激躁症」(簡稱腸躁症),也是現今許多上班族常見的毛病。

壓力增加、情緒劇烈波動 腸躁症症狀表現明顯

在台灣平均每5至10人中,就有1人患有這種腸道功能障礙,通常女性較男性容易罹患,多數患者的症狀在年輕時出現,並逐漸成為長期、反覆發生的終身疾 病,也有些人是早自12、13歲的中小學階段就開始為這病症所苦。

此外,不少患者在壓力增加或情緒劇烈波動期間,腸躁症的症狀表現就會更為明顯。

 

 

便祕

 

 

腸躁症症狀複雜 拉肚子、便秘或是交錯發生

腸躁症不是腸道本身有實質病變,或是腸道受到感染、發炎引起的,但是患者的腸道會特別容易痙攣或敏感,以致影響正常消化功能,一般認為可能與自律神經 失調有關。胃腸內科醫師洪志聖表示,腸躁症的症狀相當複雜,有些患者以經常腹瀉來表現,也有些患者則是特別容易便秘,或是腹瀉與便秘交錯發生。

‧腹瀉型:在發作期間,1天內可以排好幾次便,且總覺得排不乾淨,由於吃下 的食物殘渣無法長時間停留在大腸直腸中,讓腸道再吸收其中的水分,所以,總 是排出不成形的軟便。

‧便秘型:便秘型的患者正好相反,有時連續好幾天仍欠缺便意,且每次排便都要使盡吃奶力氣,才能勉強擠出些許硬便。

‧混合型:有時便秘、有時又腹瀉。

這3種類型的患者除了排便上的不正常外,也常有腹脹或腹痛的症狀,而在排便 或放屁後就會稍有改善。

 

 

上廁所

 

 

腸躁症診斷準則 檢測你有沒有

1、過去1年內有達到12週以上,出現連續或是再復發的腹部不適或疼痛症狀,同時合併有排便後症狀改善、排便次數改變及大便軟硬改變等3種情況中的至少2種。

2、發作期間至少1/4的時間,有以下1種以上的情況發生:

˙排便次數改變,大於1天3次或少於1星 期3次。

˙大便形態改變,變硬、呈塊狀或是水瀉、軟便狀。

˙排便情況改變,必須非常用力或是有急迫感、裡急後重(大完仍覺得沒大乾淨, 而一再想上)。

˙有黏液跟著糞便排出。

˙有腹脹情形

 

 

壓力大

 

 

無法排解壓力 須至身心科接受治療

有些腸躁症的患者受到排便不正常的折磨,會加重情緒上的焦慮,有些還會擔心 自己是不是得了大腸癌。洪志聖指出,焦慮、緊張的情緒會影響腸胃正常的蠕動功能,所以,對於某些無法妥善排解壓力的腸躁症病人,必要時也必須轉介至身心科接受行為治療或放鬆訓練等。

若想要根絕腸躁症,一定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精神不要太過緊繃,多練習深呼吸、多運動,不管是瑜伽或是簡單的按摩都很好,來緩和情緒,才能預防疾病再犯。

在藥物方面,由於腸躁症的類型多樣,故在治療上並沒有所謂的「特效藥」,主要還是以症狀緩解為治療方向,常使用到的藥物有抗痙攣劑、抗憂鬱劑、止瀉藥、 止痛藥、通便劑及纖維質補充劑等,需由醫師視患者的個別症狀開立處方。

 

 

低腹敏食物

 

 

不要吃刺激腸道食物 三餐定時定量為上策

營養師趙思姿表示,食物對腸躁症患者的影響很大,炸雞、炸薯條、油飯、起司、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容易刺激腸胃發生不協調性蠕動;辣椒、花椒、黑胡椒、芥末、橘皮粉等刺激性調味料,也可能引發患者的腸道症狀;咖啡、茶或巧克力等含咖啡因食物,也可能使部分患者出現腸道不良反應,所以,最好能盡量避免攝取這些食物。

此外,飲食上盡量三餐定時,時常輪換吃各種當令新鮮食材,以穀物、蔬果等粗食輕食取代加工精緻食物,以少油、少糖、少鹽方式烹調料理,每餐用愉悅的心 情細嚼慢嚥,並戒除吃零食或宵夜的習慣,水分攝取則應足夠等,都有助於促進 腸胃功能的健全與穩定。

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壓力、緊張就拉肚子? 營養師教你用「低腹敏飲食」緩解腸胃不適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一名年輕男性遭步槍擊傷,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暴露,被緊急送至三軍總醫院搶救,經醫療團隊啟動跨科協作,展開高難度顱顏重建治療,透過3D列印輔助導航等技術,成功助患者在重創後找回外觀及生活功能。

2025年11月26日 15:21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台中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羅仕傑指出,儘管台灣近年HIV通報數整體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感染者仍以「25至39歲本國籍男性」為最大宗,且臨床觀察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年輕族群的防治意識仍需加強。

2025年11月26日 14:40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國內首度在化粧品當中檢出禁用色素蘇丹紅,朝野立委接質疑相關管理措施,包含食藥署去年7月推出化粧品登錄制,源頭不管恐成破口,還有質疑蘇丹紅警訊年初就有,食藥署直到10月底接獲資訊,中間8個月空窗恐怕還有更多問題原料。食藥署強調會於兩週內要求化粧品業者完成登錄、也清查輸入業者在過去8個月輸入多少與問題原料相同的產品。

2025年11月26日 14:35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本周天冷降溫,疾管署預估流感疫情到12月下旬恐再攀升。醫師說,高風險族群若於初期只靠成藥,往往錯過感染後48小時黃金治療期,如今已有更便利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吸入與「單次療程」等,只要及早就醫,降低重症及併發症風險的選擇更多。

2025年11月26日 13:11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醫美意外事故頻傳,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嚴管醫美,引發醫界正反兩方論戰。病友團體今(26)日表態支持修法,強調缺乏足夠的管理機制,不僅影響診所或當事人,也對整個社會造成連動效應;適度的監管並非增加障礙,而是提供明確的標準,讓專業是保障,讓消費者能放心。

2025年11月26日 12:50

海外醫美爆買潮升溫 八億攜手美韓國際原廠揭露「台灣醫美真正優勢」

海外醫美爆買潮升溫 八億攜手美韓國際原廠揭露「台灣醫美真正優勢」

深根台灣醫美超過四十年的「八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長年以臨床教育、醫療專業與國際合作為核心,與國際原廠Cynosure Lutronic合作已逾二十年,雙方在臨床培訓與治療流程上持續深度合作,攜手推動跨國臨床知識的交流與共享。

2025年11月26日 12:00

衛福部堅持醫美嚴管修法「溯及既往」 石崇良:愛美不該送命

衛福部堅持醫美嚴管修法「溯及既往」 石崇良:愛美不該送命

為加強管理醫美亂象,衛福部近日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等,相關規劃引發醫界內戰,醫師公會帶頭反彈,而醫院協會等醫療專業團體則力挺衛福部。衛福部今(26)日下午邀集40多個醫界團體討論,衛福部長石崇良今早表態堅持「溯及既往」是公益大於私益,「人不應該因愛美枉送生命」,既然發現缺漏就應該補起來。

2025年11月26日 10:14

男撿貓狗糞便施肥種菜 遭鉤蟲寄生竟引發中風

男撿貓狗糞便施肥種菜 遭鉤蟲寄生竟引發中風

一名58歲男性日前連續腹瀉5天,並感覺胸悶、全身無力,緊急就醫後,醫療團隊本認為是心肌炎,未料轉入加護病房僅1天,竟又發生腦中風,經抽絲剝繭,發現禍根竟是鉤蟲感染引發罕見的全身發炎反應,取出體內鉤蟲並用藥雖解除死亡警報,仍住院整整18天才返家,且出院時需協助才能行走。

2025年11月26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