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中風患者能不能打新冠疫苗? 神經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腦中風。(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曾腦中風過,可以打新冠疫苗嗎?」患者回診時詢問。

醫師翻了病歷說道:「你很久沒回診了,這樣對病況不太好喔。」

「疫情期間怕回診有風險所以不敢回醫院拿藥。」患者不好意思地回覆。

有些中風患者擔心染疫,自行停藥。「腦中風患者再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劉虹余醫師提醒,「中風患者出院後,即使已恢復,也需按時服藥控制及回診,若擔心新冠疫情嚴重,避免親身到醫療院所,部分醫院有提供通訊診療服務,患者可以透過電話或視訊進行診療,由醫院郵寄處方簽給病患後,病患就近至社區藥局領藥,如此可做到兼顧防疫及穩定控制病況的目的。」

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及缺血性兩類型。出血性腦中風起因於腦血管破裂導致出血,造成腦組織受損;缺血性腦中風則因腦部血管阻塞,導致腦組織缺血壞死。其中,缺血性腦中風較常見,大概佔了7至8成。〔1〕

劉虹余醫師指出,缺血性腦中風的成因多樣。常見成因之一為頸部或腦部大血管的動脈粥狀硬化,與年紀、體質、三高、抽菸等有關。因血管壁出現發炎反應,加上血小板和脂質參與了動脈壁斑塊的形成,經年累月下來導致血管狹窄,最終造成血管阻塞。血管斑塊有時也會破裂,破裂的栓子流向遠端堵住末端血管,也可以造成腦組織缺血壞死〔2〕。另外一種常見的中風為腔隙性腦梗塞,起因於腦血管的微小穿透支堵塞,主因為高血壓導致小血管的變性,或是斑塊堵住穿透支的開口,所造成的小區域中風。

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及缺血性兩類型

另一種常見缺血性腦中風成因是源自心臟的血栓打到腦部堵住腦血管造成。心律不整,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或狹窄,心房過大,心臟收縮功能不良或心衰竭等,都會增加心臟裡血液形成血栓的機會。當血塊隨血液流出心臟時,便可能流到腦部、阻塞血管,導致腦梗塞。心因性中風又以心房顫動為最常見原因。〔2〕

其他較少見的中風成因,包括患者屬於易凝血體質導致血栓形成,血管發炎性疾病,或是血管內皮剝離,影響腦部血液灌流或導致血栓形成,也都能造成腦中風。中風較常發生在老年人,男性略多於女性。劉虹余醫師說,40歲以上的中風患者,大多有三高或抽菸等危險因子;70-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因性中風的機率會大幅增加;較年輕的中風患者,則要優先考慮其他少見的腦中風成因。另外,使用毒品也可能導致中風,比如靜脈注射時可能會同時將細菌帶進血液裡,演變成細菌性心內膜炎,進而導致心因性中風。某些興奮性的毒品,則會增加腦出血的機率。

當腦部血液循環受阻,腦組織會缺氧並失去功能,患者的症狀通常來的突然,如頭暈、步態不穩、口齒不清、講不出話無法表達、臉部表情不對稱、半邊手腳無力、半側身體感覺異常等。大腦活動仰賴充足的血液供應,一旦有缺血的現象,腦組織會隨著時間迅速的從缺血變成壞死,導致永久性神經後遺症。劉虹余醫師提醒,若出現疑似中風的症狀,應立刻就醫〔3〕。

預防再次腦中風,持續治療不間斷!

發生腦中風後,患者需規律服用預防中風相關藥物,也要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達標〔1〕。劉虹余醫師表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一年內再度中風的機率約11%,五年內再度中風的機率更高達26%〔4〕。持續追蹤、治療,積極控制危險因子和改變生活型態對患者非常重要。

積極治療預防再次腦中風

「部分患者在小中風後,恢復順利,就覺得自己病好了而自行停藥。」劉虹余醫師說,「患者因為不了解中風的成因,以為症狀改善了就是病好了,在未告知醫師的情況下,自行減藥,甚至停藥。有些二次中風的患者,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已自行停藥一段時間。其實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都是需要長時間控制。」

有些中風病患則是因藥物的副作用而停藥,例如腸胃不適、胃潰瘍出血、解黑便〔5〕。劉虹余醫師提醒,「若出現相關副作用,一定要在回診時主動向醫師提出並討論,以利醫師調整適合的用藥。」

心血管患者及早接種疫苗,預防重症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若感染COVID-19病毒,容易演變成重症,死亡風險較高〔6〕。劉虹余醫師提醒,老年人、有慢性病或血管疾病患者,接種COVID-19疫苗,可以大幅降低感染COVID-19演變成重症的機會。「有些中風患者擔心打疫苗可能產生血栓的併發症,事實上,這個併發症是因為疫苗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產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群」,進而導致易凝血狀況而產生中風,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與常見造成腦中風成因的機轉不同。相反的,若是感染了COVID-19,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的風險會增加3-8倍〔7〕。」

面對疫情做好準備

注射疫苗的針頭很細,而且是打在可加壓的部位,不至於嚴重出血。有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的患者,也可以施打疫苗,不需為此停藥或減藥〔8〕,治療上有任何問題請主動與醫師反應。劉虹余醫師提醒,患者除穩定用藥,日常生活也請多洗手、配戴口罩,避開人群,減少遭到感染的機會。

貼心小叮嚀

劉虹余醫師呼籲,腦中風會導致失能甚至死亡,發生中風後,即使症狀已改善,也要配合醫師持續追蹤治療,按時服藥,血壓、血脂、血糖控制達標,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規律運動以及戒菸,降低再次中風的機率!

參考資料:

1. Kleindorfer DO et al. Stroke. 2021;52:00–00.

2.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and stroke. 17 Jun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stroke-risk-factors/atherosclerosis-and-stroke

3.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Learn more about stroke warning signs and symptoms. 10 Jun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stroke-symptoms/learn-more-stroke-warning-signs-and-symptoms

4. Flach C et al. Stroke. 2020;51:2435–2444.

5. García Rodríguez LA et al. PLoS ONE. 2016; 11(8): e0160046.

6. Nishiga M et al. Nat Rev Cardiol. 2020 Sep;17(9):543-558.

7. Katsoularis I, Fonseca-Rodríguez O, Farrington P, Lindmark K, Fors Connolly AM.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aemic stroke following COVID-19 in Sweden: a self-controlled case series and matched cohort study. Lancet. 2021 Aug 14;398(10300):599-607. doi: 10.1016/S0140-6736(21)00896-5. Epub 2021 Jul 29. PMID: 34332652; PMCID: PMC8321431.

8.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Questions about your COVID-19 vaccination; https://www.escardio.org/Education/COVID-19-and-Cardiology/covid-19-and-vaccinations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中風該怎麼治療?(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吐司咬不斷!高雄女靠舌頭撕食物 第一次用門牙咬斷超感動

吐司咬不斷!高雄女靠舌頭撕食物 第一次用門牙咬斷超感動

高雄一名40多歲黃姓女子,從小因為含奶嘴到7歲才戒掉,導致牙齒嚴重「前牙開咬」,上下門牙完全無法咬合。她回憶,自己多年來連吐司、玉米這類日常食物都沒辦法咬斷,只能靠後牙或用舌頭頂碎,直到接受林詩詠醫師安排的3年隱形矯正,她終於能用門牙順利咬斷吐司,感動直呼:「這是全新的人生體驗!」

2025年09月17日 18:28

北榮找出「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關鍵 看東西扭曲變形當心

北榮找出「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關鍵 看東西扭曲變形當心

「黃斑部皺褶」是常見的眼底疾病,會導致視力模糊、扭曲變形,嚴重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得接受手術治療,然而卻有約2成患者視力改善有限。台北榮總今(17)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首度破解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的關鍵,證實若皺褶中的「膠質細胞」密度越高,患者手術後視力恢復就愈差,也因此,黃斑部皺褶的早期介入變得更加重要。

2025年09月17日 18:17

1成兒童患ADHD僅1%完整治療 醫揭迷思:腦中像10個喇叭播放

1成兒童患ADHD僅1%完整治療 醫揭迷思:腦中像10個喇叭播放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醫師指出,ADHD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在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2025年09月17日 17:22

21歲女性尿液檢查驚見潛血 醫:定期追蹤是關鍵

21歲女性尿液檢查驚見潛血 醫:定期追蹤是關鍵

一名年僅21歲的黃小姐,近日在公司年度健檢中,意外發現尿液檢查結果為「潛血陽性」,雖然平時生活規律、運動習慣良好,且沒有出現頻尿、解尿灼熱或血尿等症狀,但異常數據仍讓她十分不安,因此前往嘉義榮院家醫科門診進一步檢查,經醫師陳加判斷黃小姐屬於「鏡下血尿」,建議複檢後數值已恢復正常,考量其年紀輕、無抽菸史與家族病史,無需過度緊張,但仍建議民眾持續可透過定期健檢追蹤,了解及掌握自己的健康。

2025年09月17日 17:05

不吃澱粉也瘦不了?減重失敗「十大雷區」你中了幾個

不吃澱粉也瘦不了?減重失敗「十大雷區」你中了幾個

減肥路上常常卡關,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營養師珊珊在臉書粉專「愛健康營養師 珊珊」提醒,問題往往不在努力不夠,而是踩進了「隱形減重陷阱」,並點出「10大地雷」要特別注意!

2025年09月17日 17:04

再生緣細胞生技攜手台灣隊長陳傑憲簽約成品牌代言人 以「健康全壘打」與「再生八寶」守護生命中的每一局

再生緣細胞生技攜手台灣隊長陳傑憲簽約成品牌代言人 以「健康全壘打」與「再生八寶」守護生命中的每一局

再生緣細胞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於9月15日舉辦盛大簽約記者會,正式宣布邀請世界棒球12強冠軍台灣隊長 陳傑憲 擔任品牌代言人。本次合作以「健康全壘打」與「再生八寶」為主題,象徵運動精神與細胞醫療的跨界結合,並傳遞「守護生命中的每一局」的核心理念,將全壘打精神從球場榮耀延伸至守護生命健康。

2025年09月17日 15:21

這些美食「蟑螂都不吃你還吃」 權威影片瘋傳?醫1句神破解

這些美食「蟑螂都不吃你還吃」 權威影片瘋傳?醫1句神破解

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表示,近日Threads瘋傳一段影片,內容指出「蟑螂都不吃,你還狂吃」、「看完這集,也就不難理解台灣為啥有這麼高的洗腎率、大腸癌患者」的內文,這讓他感到匪夷所思之餘,更一句吐槽「不是啊兄弟,你又不是蟑螂!」

2025年09月17日 15:18

肝癌女驗出「永遠化學物質」超標 醫揪隱藏元兇:都在日常生活中

肝癌女驗出「永遠化學物質」超標 醫揪隱藏元兇:都在日常生活中

一名女性肝癌患者曾接受電燒與栓塞手術,怎料在術後檢測發現,其體內累積較高濃度的「永遠化學物質」。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隱藏污染,包括不沾鍋具、速食紙盒、某些化妝品與清潔品等,「大家千萬別忽視了!」

2025年09月17日 14:2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