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就洗腎!多囊腎併發症多 新型口服藥延緩病程



圖、文/NOW健康 陳木森

台灣素有「洗腎王國」的稱號,大多數人對洗腎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然而,約有5%至10%的洗腎患者竟然是因為遺傳性疾病——多囊腎所導致,這群患者在40、50歲時就可能需要開始洗腎,自我實踐更是受到了劇烈的衝擊。所幸,今日已有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有望大大延緩患者病程,讓患者重拾生活品質。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疾病 情況嚴重必須洗腎或換腎

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簡稱「多囊腎」、「泡泡腎」的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屬於性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通常在1個家族中,大概有高達一半成員被侵犯;因此,會從1位多囊腎病人,去找出家族中其他的多囊腎病人,所以說,多囊腎大半都是遺傳而來的。

多囊腎患者的腎臟會異常增生許多水泡(囊腫),當這些水泡慢慢變大、破壞腎臟結構,逐漸取代正常的腎臟組織、血管組織,進而導致腎臟體積越變越大時,腎臟內血管不斷減少,腎功能也相對逐漸衰退。

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患者的腎臟甚至膨脹為正常腎臟的20倍,就像是橄欖球一樣大;當這些異常增生取代正常組織,情況嚴重時就必須接受洗腎或腎臟移植。

多囊腎的病程分為2型 發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

陳呈旭主任指出,多囊腎發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有些20、30歲的年輕病人,在大學入學健康檢查中發現,例如尿液檢查的指數異常,可能是有血尿、蛋白尿,甚至進一步透過超音波發現,腎臟充滿許多密密麻麻的水泡,進而診斷為多囊腎。

多囊腎的病程分為2型,第1型多發生在40、50歲年輕患者身上,剛開始可能腎功能會變差,慢慢水泡會占據周圍的器官;第2型的進展比較慢,多發生在50、60歲患者身上,當水泡開始變多並取代正常組織,此時腎功能開始走下坡。通常病人會在40、50歲時進展比較快,造成患者未來可能會出現高血壓、腎功能衰退、腹脹以及其他的併發症。



▲多囊腎是遺傳性疾病,倘若你的父母在40至60歲時接受透析,經過超音波發現有多囊腎,那麼你罹患多囊腎的風險相對較高。(攝影/林志遠)

有家族病史是多囊腎高風險群 5大症狀要注意

陳呈旭主任進一步解釋,因為多囊腎是遺傳性疾病,倘若你的父母在40至60歲時接受透析,經過超音波發現有多囊腎,那麼你罹患多囊腎的風險相對較高。因此,若家中有多囊腎患者,會建議家人們同步進行篩檢,以便早期發現、及早積極治療。

多囊腎患者初期有5大症狀要特別注意,包括: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因此,當你有這症狀時,建議去醫院腎臟科做檢查,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另外,洗腎者也有5%至10%的機率有多囊腎,所以,若尚未診斷出腎功能衰退的原因時,也建議檢驗是否有多囊腎。

多囊腎引起的併發症較多 尤以出血性腦中風最棘手

陳呈旭主任坦言,一旦確診為多囊腎,就要注意併發症,尤其是腦部容易併發血管瘤,當血壓沒有控制好的時候,血管瘤容易破裂,引發出血性腦中風;多囊腎也會影響心臟健康,心臟瓣膜恐無法閉合,甚至會導致心臟衰竭;另外,包括主動脈剝離、水泡也可能侵犯肝臟、腸子,進而造成氣室發炎的狀況。

多囊腎初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除了告知風險之外,還會叮囑透過多喝水來抑制水泡增長,同時避免攝取咖啡、茶等飲料,以免加快水泡生長的速度;另外,也要遵守少鹽、低蛋白的飲食原則。到了出現蛋白尿的階段時,就會透過降血壓藥物來抑制腎臟纖維化。

多囊腎口服藥物 有效控制疾病進展延緩洗腎時間

陳呈旭主任說明,過去並沒有治療多囊腎的有效藥物,有些患者因此沒有積極治療,甚至因為誤信偏方,導致腎功能急速下降,難逃年輕洗腎的命運。但近年來,健保核准一種治療多囊腎口服藥物,這是多囊腎患者的一大福音。

臨床上就有1位患者每1、2個月就因泌尿道感染而住院,透過新型多囊腎口服藥物的穩定治療,不但併發症減少了許多,在核磁共振檢查下,原本占據腎臟的大水泡縮小了,顯示多囊腎口服藥物阻止了疾病的進展,甚至能延緩進入洗腎的階段,同時也改善的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健保也有給付,鼓勵患者們,確診多囊腎後,務必要及早開始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15年後甲狀腺癌復發肺轉移! 積極治療仍可與癌共存
▸市售常溫保存罐頭食品怎麼挑? 食藥署教你4個觀察點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國內接連發生急診醫師出走,神經科醫師招募困難等情況,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急重難症是國家級醫學中心應該去努力的方向,「不同工不同酬一定要做」。他也提到好消息,今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外科、急診住院醫師全部滿招,甚至還有人在排隊。陳威明說,醫院必須讓員工感受到被尊重,給予好的環境、合理的薪資,要把年輕人的熱情喚回。

2025年06月14日 20:04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衛福部自2015年起將6月19日訂為器官捐贈紀念日,今年正式邁入十週年,統計全台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已突破萬人(10,171人),上萬受贈者與其家庭因此重獲新生。不過截至2025年5月底,仍有超過1.1萬名病患在等待器官移植,等候人數前三名的器官類別分別為腎臟(約78.5%)、眼角膜(約8.8%)及肝臟(約7.9%)。

2025年06月14日 18:46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統計,若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近期全面升級乳房X光攝影設備,導入最新3D數位乳房攝影技術與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提升乳癌篩檢的精準度與舒適度,守護婦女朋友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18:02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日本專業廚師Papuchan特地說明,原來沙拉油一詞最早由食品公司「日清」創造,代表這款油品質好、達到生食等級,可以用來拌生菜沙拉。

2025年06月14日 17:50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健保今年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醫療服務申報超出一定量會遭「斷頭」不予給付,台北區於本月底將進行首次結算。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院內政策完全沒有因為新制改變「馬照跑、舞照跳」,首季實施狀況到目前尚屬穩定,可能會被扣一點,「輕微的斷頭,我覺得還可以,營運沒有問題」。他也透露好消息,觀察急診未因新制出現醫療人球,這都仰賴雙北十大醫學中心非常自律。

2025年06月14日 16:47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期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為一位年屆百歲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醫療團隊歷經8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手術,病人不僅在極高風險下倖存,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甚至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創下全台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

2025年06月14日 15:00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衛福部今年起下修免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以每2年接受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統計,今年截至5月底已經有近87萬人次接受大腸癌篩檢,整體篩檢量也較去年同期提升43.57%。國健署也提醒,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能在第0期、第1期發現,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

2025年06月14日 10:28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高血壓往往讓人覺得應該是中壯年族群的健康問題,但其實也可能出現在孩子身上。醫師指出,現代許多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幅減少,加上高熱量、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使得高血壓不再是大人的專利問題。雖然多數兒童高血壓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傷害心臟、腦部與腎臟,影響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09:50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醫院護理工作高壓,更煎熬的是,護理師常被要求保持「愛與專業」,自己卻隨時可能面對醫療暴力,例如新店耕莘醫院一般病房護理師許雅萍,便曾遭患者肢體、言語攻擊,這些經驗讓她不只一次想走,但最終選擇留下,是因為她相信自己還能對病人發揮影響力,並得到正面回饋,能量或許不大,她卻仍願堅持。

2025年06月14日 09: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