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熬夜打麻將眼睛超乾! 中醫三茶飲助改善

▲▼過年,麻將,打牌,胡牌,賭博,春節,國粹,小賭怡情,聚賭,摸八圈,自摸,手氣,牌桌,聽牌,籌碼。(圖/記者李毓康攝)

▲打麻將是不少人的過年娛樂之一。(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健康醫療網 王冠廷

過年熬夜麻將,跟家人朋友聚會,隔天上起床最常見的就是眼睛乾澀,甚至嚴重時可能會誘發乾眼症,乾眼症是現代人極為常見的疾病,症狀不是只有眼睛乾澀,眼皮沉重、有異物感都可能是乾眼症的表現。中醫師吳宛容分享,利用中藥材泡成茶飲,天天喝來解救眼睛吧!

乾眼症分3種 對症治療效果好

老化、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造成乾眼症,工作太勞累、睡眠不足也會使眼睛疲累和乾澀。有些人甚至會覺得眼皮有緊繃感、沉重感,眼睛黏黏的、視物突然模糊等等。雖然乾眼症的症狀表現在眼部,但原因與內臟機能有關。吳宛容醫師表示,從體質區分,乾眼症患者可分為3類:

1、肝腎陰虛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主疏泄,負責調暢全身水分、氣體的通道。吳宛容指出,若體內氣、水循環不好,會影響到眼睛,有些乾眼症患者就是分泌淚液的通道不通暢。

另外,腎主陰水,有滋潤濡養的作用,腎不好也會影響眼睛。加上肝經、腎經這兩條經絡都會經過眼部,因此肝、腎有問題,容易導致乾眼症。

常見族群:四、五十歲以上的人、更年期後的婦女、長期熬夜者。

身體機能老化的年長者,容易有這種體質。年輕人熬夜、愛吃烤炸辣等食物,易生熱化燥,消耗津液,也會讓體質偏向肝腎陰虛,導致眼睛乾澀。

症狀:眼睛乾澀和疲勞,但不會有刺痛感、眼睛紅的情況。
治療:治療方向以補肝陰為主,使用杞菊地黃丸。
飲食:建議常食用富含黏液、可滋陰的食物,例如山藥、秋葵、白木耳、黑木耳。

2、肝火濕熱

這類體質的患者,多有作息不規律、工作壓力大、情緒起伏大且容易生氣的情況。同時,飲食較不節制,愛吃燒烤、油炸、辛辣食物,還愛喝冷飲、脾酒。

外觀看起來臉色較紅,眼球略呈紅、黃色。除了眼睛乾,還會出現血壓偏高、口臭、便祕等問題。

常見族群:以青壯年為主,且男性多於女性。

症狀:眼睛乾癢、刺痛、血絲多、眼球覺得熱熱的,以及眼屎比較多。因處於發炎狀況,這類患者容易長針眼。
治療:使用洗肝明目湯,清熱明目、消腫解毒。
飲食:飲食要清淡,蔬果要多吃。吳宛容表示,尤其是水果,多含抗氧化成分,可保護眼睛,例如奇異果、蘋果。

3、氣陽兩虛

年紀大、久坐、久臥的人都會造成氣虛,氣虛情況惡化後會變陽虛。當陽氣耗損過多,體內能量不足,會使體內的氣循環變差,沒有足夠的浸液能濡養眼睛,水分代謝也會變差。

常見族群:好發於年紀大的人、久病長期臥床者、長時間久坐的人,以及愛吃冰冷食物且不愛運動的女性。

不少女性愛吃水果,但水果多偏寒,加上不常運動,時間久了導致氣虛或陽虛。

症狀:眼睛乾澀和疲累,眼皮覺得有沉重感,想閉著眼睛休息。眼皮有沉重感在老年人身上蠻常見的,是他們的主訴症狀。
治療: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此藥方不僅可補氣,還可把氣提升到頭面部。當頭面部的氣循環變好,眼睛滋潤度也會改善。
飲食:不適合吃太寒涼的食物,水果要適量食用。飲食以溫食為主,餐點中可加點薑,或吃點龍眼。生薑要確實蒸熟,才能加強暖胃溫腸的功效。

3道茶飲為眼睛補水 改善乾眼症

針對3種乾眼症體質,吳宛容醫師分享3道茶飲。這些茶飲可以每天喝,但最好在白天飲用,避免影響睡眠。

1. 肝腎陰虛:枸杞菊花茶

材料與作法:枸杞10克、菊花5朵,放進保溫杯用熱水沖泡,悶10分鐘後即可飲用。
枸杞有補肝腎、明目的作用;菊花可抒風熱,也具有明目效果。肝腎陰虛的患者,還可喝白木耳飲、黑木耳飲。

2. 肝火濕熱:決明子菊花茶

材料與作法:決明子10克、菊花5朵,用熱水泡開,同樣悶10分鐘就可飲用。
決明子有清肝明目和潤腸的作用。吳宛容提醒,如果用這個配方比例來泡,飲用後出現腹瀉情況,決明子可減少一點。

3. 氣陽兩虛:黃耆枸杞紅棗茶

材料與作法:黃耆5片、枸杞10克、紅棗3~5顆,煮法一樣。
黃耆能補氣升陽,紅棗可補中益氣、養血。氣陽兩虛的人偏寒,氣的循環不好,血液循環也會較差,食用紅棗可改善。枸杞有明目的作用,紅棗可補中益氣、養血,適合氣陽兩虛的患者。

熱敷加穴道按摩 改善眼部循環

改善乾眼症,不同體質有各自適合的藥方、食療,有些改善方法則是不分體質的。

除了讓眼睛適當休息,吳宛容醫師強調還要保有充足的睡眠。最好在晚上11點至凌晨3點之間處於熟睡狀態,因為此時是肝經和膽經循行的時間。平時還可熱敷雙眼加按摩眼周,改善眼部循環。

● 熱敷:
毛巾以40度的溫水浸泡,擰乾後敷在眼部,以蒸氣加強眼睛局部的氣血循環。
● 按摩眼周:從眉頭攢竹穴開始、依序按眉毛中間的魚腰穴、眉尾的絲竹空穴、眼尾的瞳子髎穴、眼睛下方的承泣穴,最後到眼內角的晴明穴。

定點按壓這6個穴位,各旋轉20次。按摩時,是以指關節施壓於眼眶骨,而不是按在眼球上。如果按摩時,眼睛有酸脹感,代表眼周循環差、肌肉緊繃,建議增加每天按摩的次數。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肝基會走入嘉義阿里山鄉!逾300人接受保肝篩檢「6人轉診」

肝基會走入嘉義阿里山鄉!逾300人接受保肝篩檢「6人轉診」

肝病一直是我國國病,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仍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5000多人死於肝硬化。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持續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今(19)日深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衛生室,幫原民朋友做免費肝病、癌症指數抽血篩檢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有超過300人接受檢查,更發現6名需轉診進一步治療民眾,希望達到根除肝病的目標。

2025年04月19日 19:15

「扭傷難好、傷口久不癒」竟都是肥胖惹禍 醫曝原因:恐惡性循環

「扭傷難好、傷口久不癒」竟都是肥胖惹禍 醫曝原因:恐惡性循環

一名28歲女性BMI長期處於過重,嘗試過針灸埋線、減肥食譜都瘦不下來,加上護理工作高壓讓她報復性飲食,體重攀至人生巔峰,某次意外扭傷發現自己腳傷拖很久沒好,小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醫師示警,這些其實都是肥胖衍生症狀,但卻被當成日常生活的不適感,逐漸累積恐導致更嚴重的慢性病。

2025年04月19日 18:43

他快速減重20公斤!腹部超音波一看「膽結石大又多」 醫解析原因

他快速減重20公斤!腹部超音波一看「膽結石大又多」 醫解析原因

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問題根源,減重有助於恢復健康,不過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短時間快速減重可能會增加膽結石風險!近期就有一名50多歲脂肪肝的患者,原本體重超過100公斤而接受減重療程,短時間內就瘦下20公斤,沒想到定期半年回診做腹部超音波卻發現,膽結石變得又多又大。

2025年04月19日 16:21

馬鈴薯變綠了?  廚師警告「最好直接丟掉」:恐食物中毒

馬鈴薯變綠了?  廚師警告「最好直接丟掉」:恐食物中毒

馬鈴薯是不少家庭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不過你是否曾在烹調前發現馬鈴薯表面泛著淡淡的綠色,心中產生疑問,「這樣還能吃嗎?」近日專業廚師Papuchan對此做出說明,吸引大量網友回應。

2025年04月19日 15:35

春季濕熱女性「私密處」問題就診多 醫揭日常保養秘訣4招一次看

春季濕熱女性「私密處」問題就診多 醫揭日常保養秘訣4招一次看

春天天氣溫暖潮濕,讓女性私密處問題就診增加,婦產科醫師分享春季私密處保養4大原則,包含內褲應該選擇透氣材質,避免悶熱,下身正確清潔避免過度搓洗,也應該避免久坐習慣讓私密處乾爽,最後可以多攝取富含益生菌、花青素等食物也會有幫助。

2025年04月19日 13:21

「過度成就者」總是忙計畫下件事!以為成功=安全 休息反而恐慌

「過度成就者」總是忙計畫下件事!以為成功=安全 休息反而恐慌

過度成就者相信:我的成就即是我。我如果可以做到更多,達到所有的目標,盡可能地高效多產,並確保每個人都知道,就能免於被批評、評價和拋棄。我的價值完全建立在個人成就,以及人們如何看待我的成就和成績之上。「過度成就者」的腦中只想著一件事:成就=安全與愛。

2025年04月19日 12:05

穀雨來到濕氣重!過敏、腸胃不適找上門 中醫傳授除濕消水腫秘訣

穀雨來到濕氣重!過敏、腸胃不適找上門 中醫傳授除濕消水腫秘訣

明天將迎來穀雨,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中醫師指出,穀雨後大氣的濕度及溫度兩相提升,濕邪及熱邪也將交織作亂,可能原有的腸胃不適會加劇、呼吸器官相關問題也會演變成皮膚搔癢、打噴嚏、氣喘咳嗽等過敏反應。養生方面建議可以透過藥膳、茶飲食補排除濕氣,多按豐隆穴、三陰交穴、太衝穴等3穴位也有助穀雨時期保養,擺脫體內的陳舊濕氣,維持身體正常代謝運作。

2025年04月19日 11:44

海鳥寶寶「塑膠腦」現失智症狀 專家曝人類風險:日常3行為慎防

海鳥寶寶「塑膠腦」現失智症狀 專家曝人類風險:日常3行為慎防

塑膠製品使用便利,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然而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量攝食塑膠的海鳥寶寶,腦部竟出現類似人類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的表現。專家表示,雖然這項結果還無法直接推論到人類身上,但是過往研究已經證實塑膠微粒會堆積在人體,尤其是腦部,相關風險不容忽視。

2025年04月19日 11:00

暈倒了「掐人中」有用嗎? 重症醫:恐釀更大傷害!正確做法曝光

暈倒了「掐人中」有用嗎? 重症醫:恐釀更大傷害!正確做法曝光

民眾在街頭遇見他人突然昏倒時,第一反應往往可能是掐人中,試圖讓患者清醒過來。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示警,這樣的行為不僅無效,更可能延誤搶救時間,甚至對患者造成更大傷害。

2025年04月19日 10:1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