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治療肺癌的新細菌療法

▲mRNA、新冠疫苗、單分子顯微鏡、顯微鏡、醫師、醫生。(示意圖/123RF)
▲科學家們努力尋找治癒癌症的方法。(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目前每年約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也就是說,全世界每六個人死亡裡面,就有一個人是因為它,因此科學家們努力地尋找治癒的方法。縱觀人類的抗癌史,從外科切除、放射療法、化學療法、標靶治療,乃至於最近的免疫治療,雖然都持續有著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癌細胞相當狡猾,所以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如何降低對健康細胞的毒性、藥物無法到達深部腫瘤組織以及癌細胞耐藥性持續增加等等,都迫使我們必須開發出對腫瘤具有更高選擇性和有效性的治療方法。近10年來,使用活細胞(Cell Therapy)治療癌症,像是免疫活細胞在消除腫瘤方面就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另一方面,利用活的細菌來治療癌症,也正悄悄的浮上了舞台的中央,卻鮮為讀者關注,這也是從1891年柯立醫生(William Coley)首先使用化膿性鏈球菌(S. pyogenes)和黏質沙雷氏菌(S. marcescens)注射到無法手術的骨和軟組織肉瘤患者中,成功治療且沉寂了將近100多年後,再次復出,雖然目前並沒有FDA核准的活菌藥物上市,但有關活菌藥物的臨床試驗就約有575個(像是牛分枝桿菌、雙歧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和諾維梭菌等等),因此,利用細菌對抗癌症,將是明日之星,可以期待。

▲mRNA、醫師、醫生。(示意圖/123RF)
▲在抗癌路上,基因工程技術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示意圖/123RF)

首先,我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來修改細菌(The engineering of bacteria),讓它們對人類的毒性下降到無關痛癢,也就是得到一隻活的、但減(無)毒後的「基因工程細菌」,而被選中的細菌當然必須具備一些特殊性,例如能夠在遠離血管系統後,還可以繼續移動並穿透且進入腫瘤的核心缺氧區域,若同時能在腫瘤細胞內大量繁殖,則更為美妙。而當被選擇到的細菌,具有此特性時,就可以解決化療藥物普遍面臨無法到達缺氧之腫瘤核心區域的問題。接著,科學家再把這隻「基因工程細菌」,利用生物合成工程(Synthetic Biology)的方法,讓它攜帶抗癌藥物,或甚至更厲害的,可以自行生產抗癌藥物。如此一來,便可以全面擊殺癌細胞。這就是當前紅透半邊天的所謂 --- 細菌抗癌療法(Bacterial-Based Cancer Therapy; BBCT)。當然,BBCT的應用方式,除了是可以攜帶或製造抗癌藥物外,也可以是扮演喚醒人類免疫系統的號角,吸引免疫大軍來擊殺腫瘤細胞。由於各式各樣不同的細菌,具備有多種不同的癌症治療特殊性的潛力,甚至其中有許多是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和詳細研究過的,所以,BBCT是相當多元,且極具潛力和開發前景的。

2022年12月13日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它是由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德魯巴(Dhruba Deb)在達尼諾教授(Tal Danino)指導下完成的,他們除了利用當紅炸子雞的細菌療法外,還進一步與其他治療方式互相結合,藉以提高肺癌治療效果而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毒性(副作用)。德魯巴研究員之前因為癌症失去了親人,因此才立志,加入了達尼諾教授的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專門研究細菌毒素對肺癌的影響,它希望盡快看到這種結合多種方式的治療策略在未來被FDA核准上市,幫助癌症病人痊癒。

▲▼示意圖,感染,肺炎,疫情,口罩,空氣,咳嗽,小孩,女,生病,室內,捷運,室外,關懷,城市,危險,恐懼,流感,環境(示意圖/123RF)
▲嚴重的空污也可能是導致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示意圖/123RF)

肺癌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致命的癌症,在台灣,肺癌居10大癌症死亡之首, 每年癌症死亡人數約為5萬1,656人,肺癌就佔總死亡人數的28.0%。原因無它,因為目前治療這類癌症的常用方法中,都存在著一些小問題,例如毒性太大,對健康細胞有害,或者低反應率,效果不夠好,以及耐藥性。所以德魯巴在這篇論文中,首先利用6名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癌細胞,來篩選經不同基改後的傷寒沙門氏菌,這些基改菌可以分別製造出10種不同的細胞毒素,最後脫穎而出的是能生產theta 毒素的基因改造工程菌,因為它能最有效殺死肺癌細胞,且對健康細胞無害。接著,研究人員評估了和現行肺癌藥物結合治療的可行性,他們總共測試了5個標靶藥物和2種化療藥物,全都顯示出劑量相關性的治療改善效果,顯示出這種組合治療策略在肺癌小鼠模型中被證明,不僅僅增加了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毒性沒有增加。由於在小鼠模型,相當成功,因此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將他們的治療方案擴展到更大規模的難治性肺癌臨床前模型研究,並與臨床醫生合作推動臨床轉化,嘉惠更多的病人。

參考文獻:
1.Dhruba Deb, Yangfan Wu, Courtney Coker, Tetsuhiro Harimoto, Ruoqi Huang, Tal Danino. Design of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engineered bacterial therapeutic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ientific Reports, 2022; 12 (1) DOI: 10.1038/s41598-022-26105-1

關鍵字: 潘懷宗 癌症 空污 肺癌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近年兩岸情勢緊張,中共頻繁軍演,民間也開始準備避難包,而三軍總醫院身為台灣軍醫體系核心,如何在軍事與醫療之間取得平衡,備受關注。對此,院長陳元皓表示,三總不只是戰時後盾,平時更是民眾健康的重要依靠,將積極導入智慧醫療、推廣民防教育,期許能帶領三總更加深入軍心與民心。

2025年11月01日 09:23

台東馬偕中西醫結合復能治療 病人見證擺脫言語與肢體障礙

台東馬偕中西醫結合復能治療 病人見證擺脫言語與肢體障礙

台東馬偕醫院今年成立中醫科後,補足了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並積極推動中西醫整合的復能治療。特別是在中風與失智患者的照護上,透過中醫針灸、搭配復健與高壓氧等多元療法,讓不少病人恢復行動與語言能力,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2025年11月06日 14:29

補充保費「感謝高股利者貢獻」 石崇良:研議讓小資族保小確幸

補充保費「感謝高股利者貢獻」 石崇良:研議讓小資族保小確幸

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收取將有3大變革,讓不少存股小資族反彈,直言根本被錯殺。對此,石崇良今表示,這次會進行補充保費調整,目前所有保費收入75%是一般保費收入,改革也是考量到年輕族群,至於開徵金額門檻,未來會再討論讓小資族保有小確幸的方法。而在利息、股利改革方面,他也直言「謝謝高股息、 高股利者貢獻。」

2025年11月06日 14:10

補充保費恐衝擊股市 石崇良坦言「沒問金管會」:不認為影響多大

補充保費恐衝擊股市 石崇良坦言「沒問金管會」:不認為影響多大

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收取將有3大變革,包括利息、股利、租金3項目的補充保費改採「年度結算制」,引發外界反彈,有人認為恐影響股市。對此,石崇良今親上火線說明,這部分沒有問金管會,但當然不希望影響股市,這幾年補充保費股利所得佔了20%,所以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2025年11月06日 13:37

補充保費改制挨批 石崇良試算講解:過去領50萬獎金只收2千

補充保費改制挨批 石崇良試算講解:過去領50萬獎金只收2千

衛福部長石崇良接受專訪時拋出「補充保費」收取將有3大變革,其中高額獎金扣費門檻由投保資薪的4倍調整為最低工資的4倍。對此,石崇良也試算,以4倍投保薪資起徵,例如每個月10萬,獎金單筆超過40萬,才會開始徵收補充保費,如果是50萬,會以10萬部分徵收2000塊補充保費。

2025年11月06日 13:20

胃癌術後「調身體」疑中毒 臉歪嘴斜昏迷3天險喪命

胃癌術後「調身體」疑中毒 臉歪嘴斜昏迷3天險喪命

一名70歲胃癌患者開刀後回家休養,卻突然全身麻痺、口齒不清,家人擔心癌症轉移或中風,緊急送醫後,檢查卻發現腦部、神經均無異常,3天後病人轉醒,才坦承為了「調身體」,有飲用朋友推薦的草藥;醫師說,術後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或補品,因某些食物與植物恐造成麻痹、中毒,吃了得不償失。

2025年11月06日 11:49

嘆氣可以放鬆! 研究證實:助於肺部健康、穩定情緒

嘆氣可以放鬆! 研究證實:助於肺部健康、穩定情緒

根據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與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深呼吸與嘆氣能幫助肺部「重置」,維持健康狀態。因此若感到疲憊時,緩緩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吐出,不僅能讓心情放鬆,還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幫助肺部更健康地運作。

2025年11月06日 11:13

胃癌「早期無症狀」留意5大徵兆 醫示警「1狀況」風險增6倍

胃癌「早期無症狀」留意5大徵兆 醫示警「1狀況」風險增6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2024年共奪走約2,200條性命,居第8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兩倍。研究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約為未感染者的6倍,此外,高鹽、醃漬或煙燻飲食、吸菸、飲酒、家族史與慢性胃炎等,更是重要的危險因子。

2025年11月06日 11:0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