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治療肺癌的新細菌療法

▲mRNA、新冠疫苗、單分子顯微鏡、顯微鏡、醫師、醫生。(示意圖/123RF)
▲科學家們努力尋找治癒癌症的方法。(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目前每年約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也就是說,全世界每六個人死亡裡面,就有一個人是因為它,因此科學家們努力地尋找治癒的方法。縱觀人類的抗癌史,從外科切除、放射療法、化學療法、標靶治療,乃至於最近的免疫治療,雖然都持續有著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癌細胞相當狡猾,所以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如何降低對健康細胞的毒性、藥物無法到達深部腫瘤組織以及癌細胞耐藥性持續增加等等,都迫使我們必須開發出對腫瘤具有更高選擇性和有效性的治療方法。近10年來,使用活細胞(Cell Therapy)治療癌症,像是免疫活細胞在消除腫瘤方面就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另一方面,利用活的細菌來治療癌症,也正悄悄的浮上了舞台的中央,卻鮮為讀者關注,這也是從1891年柯立醫生(William Coley)首先使用化膿性鏈球菌(S. pyogenes)和黏質沙雷氏菌(S. marcescens)注射到無法手術的骨和軟組織肉瘤患者中,成功治療且沉寂了將近100多年後,再次復出,雖然目前並沒有FDA核准的活菌藥物上市,但有關活菌藥物的臨床試驗就約有575個(像是牛分枝桿菌、雙歧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和諾維梭菌等等),因此,利用細菌對抗癌症,將是明日之星,可以期待。

▲mRNA、醫師、醫生。(示意圖/123RF)
▲在抗癌路上,基因工程技術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示意圖/123RF)

首先,我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來修改細菌(The engineering of bacteria),讓它們對人類的毒性下降到無關痛癢,也就是得到一隻活的、但減(無)毒後的「基因工程細菌」,而被選中的細菌當然必須具備一些特殊性,例如能夠在遠離血管系統後,還可以繼續移動並穿透且進入腫瘤的核心缺氧區域,若同時能在腫瘤細胞內大量繁殖,則更為美妙。而當被選擇到的細菌,具有此特性時,就可以解決化療藥物普遍面臨無法到達缺氧之腫瘤核心區域的問題。接著,科學家再把這隻「基因工程細菌」,利用生物合成工程(Synthetic Biology)的方法,讓它攜帶抗癌藥物,或甚至更厲害的,可以自行生產抗癌藥物。如此一來,便可以全面擊殺癌細胞。這就是當前紅透半邊天的所謂 --- 細菌抗癌療法(Bacterial-Based Cancer Therapy; BBCT)。當然,BBCT的應用方式,除了是可以攜帶或製造抗癌藥物外,也可以是扮演喚醒人類免疫系統的號角,吸引免疫大軍來擊殺腫瘤細胞。由於各式各樣不同的細菌,具備有多種不同的癌症治療特殊性的潛力,甚至其中有許多是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和詳細研究過的,所以,BBCT是相當多元,且極具潛力和開發前景的。

2022年12月13日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它是由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德魯巴(Dhruba Deb)在達尼諾教授(Tal Danino)指導下完成的,他們除了利用當紅炸子雞的細菌療法外,還進一步與其他治療方式互相結合,藉以提高肺癌治療效果而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毒性(副作用)。德魯巴研究員之前因為癌症失去了親人,因此才立志,加入了達尼諾教授的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專門研究細菌毒素對肺癌的影響,它希望盡快看到這種結合多種方式的治療策略在未來被FDA核准上市,幫助癌症病人痊癒。

▲▼示意圖,感染,肺炎,疫情,口罩,空氣,咳嗽,小孩,女,生病,室內,捷運,室外,關懷,城市,危險,恐懼,流感,環境(示意圖/123RF)
▲嚴重的空污也可能是導致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示意圖/123RF)

肺癌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致命的癌症,在台灣,肺癌居10大癌症死亡之首, 每年癌症死亡人數約為5萬1,656人,肺癌就佔總死亡人數的28.0%。原因無它,因為目前治療這類癌症的常用方法中,都存在著一些小問題,例如毒性太大,對健康細胞有害,或者低反應率,效果不夠好,以及耐藥性。所以德魯巴在這篇論文中,首先利用6名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癌細胞,來篩選經不同基改後的傷寒沙門氏菌,這些基改菌可以分別製造出10種不同的細胞毒素,最後脫穎而出的是能生產theta 毒素的基因改造工程菌,因為它能最有效殺死肺癌細胞,且對健康細胞無害。接著,研究人員評估了和現行肺癌藥物結合治療的可行性,他們總共測試了5個標靶藥物和2種化療藥物,全都顯示出劑量相關性的治療改善效果,顯示出這種組合治療策略在肺癌小鼠模型中被證明,不僅僅增加了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毒性沒有增加。由於在小鼠模型,相當成功,因此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將他們的治療方案擴展到更大規模的難治性肺癌臨床前模型研究,並與臨床醫生合作推動臨床轉化,嘉惠更多的病人。

參考文獻:
1.Dhruba Deb, Yangfan Wu, Courtney Coker, Tetsuhiro Harimoto, Ruoqi Huang, Tal Danino. Design of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engineered bacterial therapeutic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ientific Reports, 2022; 12 (1) DOI: 10.1038/s41598-022-26105-1

關鍵字: 潘懷宗 癌症 空污 肺癌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該如何健康瘦身,一直備受民眾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台灣每3名成年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高度相關,而根據最新研究,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可使肥胖、過重成人的癌症風險下降17%,卵巢癌降幅更可達47%。

2025年09月16日 09:29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