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肥胖是「生活型態」的結果 醫師教你健康減重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李孟潔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李孟潔醫師:大家好,我是李孟潔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體重過輕可能造成哪些問題?

李孟潔醫師:以目前的標準,會建議BMI控制在18.5至24,當體重過輕的時候,基本上身體裡面的一些營養素,就會開始吸收不夠,因為你吃的不夠,所以就會很容易造成一些貧血的問題,再來是因為我們吃東西吃的不夠,我們刻意不去吃的時候,我們吸收也會變差,間接會引起營養不良的問題,很常就會開始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甚至是像突然間暈厥,就是極度的營養不良,再來是我們在給予自己這麼大壓力的時候,刻意去減重的情況下,會引起一些生理跟心理的問題,再來是當我們過輕的時候,我們會很常肌肉不足,肌肉不足之後就開始骨質也流失很快,就會很常聽到20幾歲的人,跌倒之後就骨折,是因為其實就是骨質疏鬆,可是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我們很年輕。

劉育志醫師:要如何健康減重?

李孟潔醫師:我們的目標要設實際一點,而且是可以達到的一些目標,比如我們可以設定一個禮拜內,要讓我們的體重下降,正常合理範圍是0.5公斤,也就是一個月減重不應該超過2公斤,以這個為目標,我們要去設定一天可以攝取的熱量,很多人都會建議女生吃1200大卡至1500大卡,男生吃1500大卡至1800大卡,如果有在運動可以設更高一點,很簡單的去想我們要吃健康一點,我們巨觀的營養、巨量的營養,包含醣質、蛋白質,還有脂質,就盡量去吃原型的食物,盡量去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在過程當中吃足夠的纖維質,比如像蔬菜,最後再去吃澱粉。

劉育志醫師:增肌減脂有哪些好處?

李孟潔醫師:如果有在進行減脂的過程去抽血,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LDL會下降,HDL就會上升,我們的三酸甘油脂也會下降,其實這就是反應了一個很健康的生活型態,在講到說增肌有什麼好處?其實增肌有非常多的好處,而且是很生活化的好處,比如像老人家要去上廁所,很多時候,很多意外都是發生在廁所裡面,因為我們要蹲下去,坐在馬桶上面之後,我們要起來的時候沒有力氣,平衡感又不好的情況下,就會很容易跌倒,就會發生很多不幸的一些意外,撞到頭、摔斷骨頭,這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當然增肌有這些好處,我們的肌肉量會影響到肌力,還有我們的肌耐力,就會間接影響到我們有沒有辦法,執行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事情。

劉育志醫師:減重過程中的飲食要如何安排?

李孟潔醫師:一個大原則是每一餐吃拳頭大的澱粉,不管是白飯、糙米飯,還是地瓜,吃一份的澱粉,就要吃兩份的蔬菜,盡量吃到兩份的蛋白質,以這種攝取方法,其實都可以吃的非常飽,而且非常滿足,而且身體就會得到它所需要的巨量營養素,或者是微量營養素,都可以吃得很好,我自己很推崇地中海型的飲食,因為我覺得它不是單單的一個飲食法,它是一個生活的模式,就是很簡單,建議你吃很健康的食物,多吃海鮮,少吃一些飽合脂肪酸的東西,像紅肉,不是不能吃是少吃一點,盡量吃乾淨,調味的部分就是避開重油、重鹽的東西,鼓勵多去跟人互動、多去戶外活動,基本上我們要先回到原點,肥胖本身是一個慢性生活型態的結果,所以要正視你的問題,要先認識自己的身體,你是在哪一個環節慢慢出錯,然後你要去做修正,什麼飲食法適合自己?這需要一段時間去探索,而且去調適,我相信沒有一個絕對對的飲食法,也沒有一個飲食法是適合全部人。

▲減重。(圖/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除了體重之外,還需要注意哪些指標?

李孟潔醫師:除了體重以外、BMI以外,我們會去量腰圍,男性腰圍盡量要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小於80公分,腰圍我是覺得,還蠻準確的,因為它就是反應著你的中段,有沒有在囤積很大量的脂肪,當身體的中段在囤積脂肪的時候,就代表比較容易會產生一些代謝症候群,其實最好的量測方法是一面鏡子,當你認真的在減重或者增肌的時候,你的身體一定會反映出來,身體是非常誠實,身體體態在改變、線條在改變,一定看的出來,所以我覺得不要被數字給綁架,其實我們在運動也好、減重也好,我們就是希望可以活得健康,可以不要年紀大的時候臥床,我覺得是大家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活得好,不要為了活得好的過程當中,去做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我覺得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劉育志醫師:感謝李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李孟潔醫師:掰掰。

原文連結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北榮婦產科、急診、外科都招滿!院長談留人才:要做不同工不同酬

國內接連發生急診醫師出走,神經科醫師招募困難等情況,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急重難症是國家級醫學中心應該去努力的方向,「不同工不同酬一定要做」。他也提到好消息,今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外科、急診住院醫師全部滿招,甚至還有人在排隊。陳威明說,醫院必須讓員工感受到被尊重,給予好的環境、合理的薪資,要把年輕人的熱情喚回。

2025年06月14日 20:04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器捐10年逾萬人重獲新生 仍有萬人在等待救命「最多人排腎臟」

衛福部自2015年起將6月19日訂為器官捐贈紀念日,今年正式邁入十週年,統計全台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已突破萬人(10,171人),上萬受贈者與其家庭因此重獲新生。不過截至2025年5月底,仍有超過1.1萬名病患在等待器官移植,等候人數前三名的器官類別分別為腎臟(約78.5%)、眼角膜(約8.8%)及肝臟(約7.9%)。

2025年06月14日 18:46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篩檢新選擇! 聖馬爾定醫院導入AI智慧判讀系統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統計,若能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性。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近期全面升級乳房X光攝影設備,導入最新3D數位乳房攝影技術與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提升乳癌篩檢的精準度與舒適度,守護婦女朋友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18:02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沙拉油的「沙拉」是什麼? 87%人不知意思 廚師揭驚人真相

日本專業廚師Papuchan特地說明,原來沙拉油一詞最早由食品公司「日清」創造,代表這款油品質好、達到生食等級,可以用來拌生菜沙拉。

2025年06月14日 17:50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北榮恐遭健保「輕微斷頭」 院長曝首季觀察:未發生急診人球

健保今年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醫療服務申報超出一定量會遭「斷頭」不予給付,台北區於本月底將進行首次結算。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14)日表示,院內政策完全沒有因為新制改變「馬照跑、舞照跳」,首季實施狀況到目前尚屬穩定,可能會被扣一點,「輕微的斷頭,我覺得還可以,營運沒有問題」。他也透露好消息,觀察急診未因新制出現醫療人球,這都仰賴雙北十大醫學中心非常自律。

2025年06月14日 16:47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百歲翁主動脈剝離險!北醫附醫創「最年長」手術救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近期完成一項高難度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成功為一位年屆百歲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醫療團隊歷經8小時的奮戰,順利完成手術,病人不僅在極高風險下倖存,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甚至能以輪椅推著家人一同行走進行復健,創下全台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最年長成功案例。

2025年06月14日 15:00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免費大腸癌篩檢擴大「已87萬人受檢」 早期發現存活率逾9成

衛福部今年起下修免費大腸癌篩檢年齡,擴大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以每2年接受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統計,今年截至5月底已經有近87萬人次接受大腸癌篩檢,整體篩檢量也較去年同期提升43.57%。國健署也提醒,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能在第0期、第1期發現,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

2025年06月14日 10:28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2大習慣恐釀「兒童高血壓」 早期無症狀、長期傷心腦腎

高血壓往往讓人覺得應該是中壯年族群的健康問題,但其實也可能出現在孩子身上。醫師指出,現代許多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戶外活動的時間大幅減少,加上高熱量、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使得高血壓不再是大人的專利問題。雖然多數兒童高血壓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傷害心臟、腦部與腎臟,影響健康。

2025年06月14日 09:50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被打、被罵、被跟蹤 「耕莘趙麗穎」曝護師辛酸仍不棄崗位

醫院護理工作高壓,更煎熬的是,護理師常被要求保持「愛與專業」,自己卻隨時可能面對醫療暴力,例如新店耕莘醫院一般病房護理師許雅萍,便曾遭患者肢體、言語攻擊,這些經驗讓她不只一次想走,但最終選擇留下,是因為她相信自己還能對病人發揮影響力,並得到正面回饋,能量或許不大,她卻仍願堅持。

2025年06月14日 09: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