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空腹血糖達「1數字」別再拖! 醫示警:恐糖尿病前期

圖、文/常春月刊

小小年紀就罹患糖尿病,長大恐怕會大幅增加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包括大家想得到的失明、截肢、心血管疾病等等,那麼這些兒童一旦診斷為糖尿病,是不是就代表這一輩子要依賴吃藥控制而沒救了?或是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並且改善不當的生活習慣就仍有治癒的機會?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欣寧表示,那得先看罹患的是哪一型的糖尿病。

對策1. 治療之餘,控制飲食+運動可望停藥

如果是第一型的糖尿病,由於是免疫系統異常而引發,一旦發病,患者只能一輩子面對它、接受它、治療它,試著與它和平相處,不過這類的患者並不多,大約只占糖尿病患者的5%以內。至於占了八、九成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黃欣寧強調,如果能夠及早發現並且及早接受治療,年輕患者未來還是很有機會可以停藥的,不過若是患者本身有遺傳體質,中年之後仍然是有可能再度發病。

黃欣寧分享了一個門診成功案例,一位20多歲年輕男性,因為酮酸中毒送醫才確診了第二型糖尿病,當時的體重幾乎破百,後來乖乖接受治療並開始飲食控制,同時進行運動習慣養成,週末會打球跑步之外,平日也會運動一到三天,他不但成功減重了10公斤,治療也有很大的進展,從一開始前幾個月必須靠打胰島素來改善疾病,到半年後數值恢復正常值已經可以停藥,而且十年來每年接受例行檢查,血糖也一直維持在正常範圍。

對策2. 避免陷入1.5型治療誤區,可自費檢查

不過當然也是有失敗的案例,像黃欣寧門診中曾有一名30多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男性,成家立業後因為工作家庭兩頭燒,飲食和運動都沒有好好安排,結果沒能維持停藥的成果又復發了,回歸吃藥控制的行列。

黃欣寧表示,糖尿病在分類上其實還有所謂的「1.5型糖尿病」,又稱為「潛伏型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DA)」,這一型的糖尿病介於第一型和第二型之間,為什麼這麼說呢?嚴格來說,它屬於第一型的糖尿病類型,但由於症狀的表現像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常常會被誤判成第二型而進行治療,不過當患者免疫細胞異常破壞胰臟功能導致胰臟功能完全失去效用時,患者就會發現目前使用的藥物已經無效,才會改用第一型的治療方式,也就是胰島素的注射。

令人惋惜的是,如果一開始朝著第一型糖尿病的方向進行治療的話,可延緩患者胰臟細胞的破壞以及退化。然而,1.5型糖尿病多好發在50歲以下的青壯年輕族群,因此如果你是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的年輕患者,BMI值又小於25,甚至曾經有自體免疫性疾病,強烈建議自費接受胰島自體抗體的檢查,儘早確定自己到底是否為1.5型的糖尿病,才能接受最正確的治療,延後變異免疫細胞的完全崩壞。

對策3. 掌握自身風險指數,注意糖尿病偽前期

雖然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很關鍵,但如果能提前預防糖尿病發生,才是最理想的上上策!黃欣寧表示,青壯年族群如果空腹時的血糖達到100~125mg/dl,其實就達到「糖尿病前期」,就要非常小心注意生活飲食,因為一般正常空腹血糖值為70~99mg/dl,而糖尿病標準則為126mg/dl,一旦空腹血糖上升並介於中間表示已經成為糖尿病候選人。

延伸閱讀:
你以為只有老人會得糖尿病,6族群也是高危險群,尤其是這年紀的男性
糖尿病不是老人專利,年輕患者越來越多,2原因讓小學生血糖高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肝基會走入嘉義阿里山鄉!逾300人接受保肝篩檢「6人轉診」

肝基會走入嘉義阿里山鄉!逾300人接受保肝篩檢「6人轉診」

肝病一直是我國國病,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仍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5000多人死於肝硬化。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持續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今(19)日深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衛生室,幫原民朋友做免費肝病、癌症指數抽血篩檢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有超過300人接受檢查,更發現6名需轉診進一步治療民眾,希望達到根除肝病的目標。

2025年04月19日 19:15

「扭傷難好、傷口久不癒」竟都是肥胖惹禍 醫曝原因:恐惡性循環

「扭傷難好、傷口久不癒」竟都是肥胖惹禍 醫曝原因:恐惡性循環

一名28歲女性BMI長期處於過重,嘗試過針灸埋線、減肥食譜都瘦不下來,加上護理工作高壓讓她報復性飲食,體重攀至人生巔峰,某次意外扭傷發現自己腳傷拖很久沒好,小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醫師示警,這些其實都是肥胖衍生症狀,但卻被當成日常生活的不適感,逐漸累積恐導致更嚴重的慢性病。

2025年04月19日 18:43

他快速減重20公斤!腹部超音波一看「膽結石大又多」 醫解析原因

他快速減重20公斤!腹部超音波一看「膽結石大又多」 醫解析原因

肥胖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問題根源,減重有助於恢復健康,不過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短時間快速減重可能會增加膽結石風險!近期就有一名50多歲脂肪肝的患者,原本體重超過100公斤而接受減重療程,短時間內就瘦下20公斤,沒想到定期半年回診做腹部超音波卻發現,膽結石變得又多又大。

2025年04月19日 16:21

馬鈴薯變綠了?  廚師警告「最好直接丟掉」:恐食物中毒

馬鈴薯變綠了?  廚師警告「最好直接丟掉」:恐食物中毒

馬鈴薯是不少家庭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不過你是否曾在烹調前發現馬鈴薯表面泛著淡淡的綠色,心中產生疑問,「這樣還能吃嗎?」近日專業廚師Papuchan對此做出說明,吸引大量網友回應。

2025年04月19日 15:35

春季濕熱女性「私密處」問題就診多 醫揭日常保養秘訣4招一次看

春季濕熱女性「私密處」問題就診多 醫揭日常保養秘訣4招一次看

春天天氣溫暖潮濕,讓女性私密處問題就診增加,婦產科醫師分享春季私密處保養4大原則,包含內褲應該選擇透氣材質,避免悶熱,下身正確清潔避免過度搓洗,也應該避免久坐習慣讓私密處乾爽,最後可以多攝取富含益生菌、花青素等食物也會有幫助。

2025年04月19日 13:21

「過度成就者」總是忙計畫下件事!以為成功=安全 休息反而恐慌

「過度成就者」總是忙計畫下件事!以為成功=安全 休息反而恐慌

過度成就者相信:我的成就即是我。我如果可以做到更多,達到所有的目標,盡可能地高效多產,並確保每個人都知道,就能免於被批評、評價和拋棄。我的價值完全建立在個人成就,以及人們如何看待我的成就和成績之上。「過度成就者」的腦中只想著一件事:成就=安全與愛。

2025年04月19日 12:05

穀雨來到濕氣重!過敏、腸胃不適找上門 中醫傳授除濕消水腫秘訣

穀雨來到濕氣重!過敏、腸胃不適找上門 中醫傳授除濕消水腫秘訣

明天將迎來穀雨,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中醫師指出,穀雨後大氣的濕度及溫度兩相提升,濕邪及熱邪也將交織作亂,可能原有的腸胃不適會加劇、呼吸器官相關問題也會演變成皮膚搔癢、打噴嚏、氣喘咳嗽等過敏反應。養生方面建議可以透過藥膳、茶飲食補排除濕氣,多按豐隆穴、三陰交穴、太衝穴等3穴位也有助穀雨時期保養,擺脫體內的陳舊濕氣,維持身體正常代謝運作。

2025年04月19日 11:44

海鳥寶寶「塑膠腦」現失智症狀 專家曝人類風險:日常3行為慎防

海鳥寶寶「塑膠腦」現失智症狀 專家曝人類風險:日常3行為慎防

塑膠製品使用便利,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然而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量攝食塑膠的海鳥寶寶,腦部竟出現類似人類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的表現。專家表示,雖然這項結果還無法直接推論到人類身上,但是過往研究已經證實塑膠微粒會堆積在人體,尤其是腦部,相關風險不容忽視。

2025年04月19日 11:00

暈倒了「掐人中」有用嗎? 重症醫:恐釀更大傷害!正確做法曝光

暈倒了「掐人中」有用嗎? 重症醫:恐釀更大傷害!正確做法曝光

民眾在街頭遇見他人突然昏倒時,第一反應往往可能是掐人中,試圖讓患者清醒過來。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示警,這樣的行為不僅無效,更可能延誤搶救時間,甚至對患者造成更大傷害。

2025年04月19日 10:1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