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人都用錯!4習慣「害冰箱不保鮮」 食物退冰又放回易中毒

 

圖、文/常春月刊

 

許多人覺得外食過油、過鹹,甚至有衛生疑慮,認為在家下廚最安心,不過,根據調查民眾使用冰箱的習慣發現,近6成的受訪者,都有食物放到過期壞掉的經驗,有7成的民眾不當使用冰箱,冰箱的功能除了「保鮮」,也成了食物的「儲藏室」。以下這4個錯誤使用冰箱的習慣,你也常犯嗎?

 

1、經常把冰箱塞得滿滿

 

冰箱冷藏室需要有冷空氣流動的空間,如果塞太滿,會提高冰箱內的溫度,縮短食物保鮮度,所以冰箱最多只能放2/3,也就是大約70%的容量,以利冷空氣流通,來維持冷度。

 

2、沒事也會開冰箱

 

一般來說,冰箱冷藏室約保持在3°C~8°C,如果以室溫18°C為例,打開冰箱門10秒,冰箱內溫度會上升5°C;室溫30°C時打開15秒,溫度就上升18°C,飆升速度非常驚人。

 

為了避免開冰箱影響到食物的保鮮效果,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分類」,將同類的食物固定放在同一層,打開冰箱之前,事先想好要拿哪些東西,盡量縮短開關門的時間及頻率,這樣找東西才不會花時間又浪費電,否則很容易造成冰箱溫度不夠低,而影響到食物的新鮮度。

 

 

3、生、熟食沒有分區擺放

 

海鮮及肉類是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等的主要來源,很多人都以為用塑膠袋綁好,或用鍋蓋蓋上湯鍋、包保鮮膜,就已經是處理好食物分類。事實上,如果生、熟食沒有妥善分裝密封,並分開冷藏冷凍,就會提高細菌交叉汙染的機會。

 

為了避免食物互相汙染,一定要以「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為原則擺放。以「冷凍庫」來說,冰棒、凍品等可直接食用的東西放在最上層,而生的雞鴨魚肉放入冰箱前,最好先洗掉血水,將水分吸乾後用袋子封存,再放到冷凍室下層,如果可以的話,採買時帶著保鮮盒請老闆分裝更佳,這樣一回家就能直接放進冰箱冷凍,不但環保乾淨、延長食物保存時間,還可避免血水滲出來汙染了其他食物。

 

而「冷藏室」的部分,通常在上層、靠近冰箱門處溫度較高,米飯、雞蛋都可以放在這邊,下層、靠後壁處則較冷,尚未烹調過的食材則往這裡擺。總之,無論是任何食物,進冰箱前都應該適當處理,用乾淨的袋子重新包好或裝入密封保鮮盒後再冷藏,應避免直接塞進冰箱裡頭。

 

 

4、把冰箱當成儲藏室

 

冰箱冷凍庫多維持在-18°C以下,在-18°C~-20°C時,微生物的活動幾乎停止。儘管食物可貯藏較長的時間,但不具有殺菌的功能,也無法延長保存限期。基本上肉類可以冷凍1個月,海鮮類可冷凍1週,蔬果則可冷藏3天,但食物一旦開始存放,鮮度就會逐漸降低,到最後就算加熱烹調,也不容易去除細菌產生的毒素,因此,不宜將食物擺放在冰箱太久。

 

另外,有不少人會將魚、肉放在室溫下退冰,退冰後因為用不了這麼多食材,於是又放回去冷凍庫。其實,像這樣退冰又冷凍,吃下肚很容易會導致食物中毒;最保險的退冰方式,最好還是放在冷藏室最上層的「保鮮層(冷卻室)」,既可以退冰,也能維持在不結凍的低溫下,放個1~2天也沒問題。

 

延伸閱讀:

·吃不完的食物加蓋、保鮮膜密封都錯了! 專家親授「正確做法」防變質、延長保存期

·食物密封、真空後能延長保鮮? 專家一語突破盲點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與腹瀉,家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送往東港安泰醫院急診後卻驚見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蘇以理主任及李涵彥主任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團隊7小時分秒必爭的搶救,成功完成人工血管重建,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目前恢復良好,已能下床行走。

2025年11月27日 09:06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確定終結!衛福部今(26)日晚間與40個醫界團體開會協商《特管辦法》醫美加強管理,在接近3小時會議之後做出兩點共識,其中確立直美醫師的關門條款,108年之後醫學系畢業生,需完成二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才成執行醫美業務,未完成者則需要補訓;至於醫美診所是否要納入評鑑,會請醫界提出相關配套,下週會議再次協商。

2025年11月26日 20:39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疾管署東區管制中心傳出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協助備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公器私用檢舉爆料。疾管署長羅一鈞今(26)日下午說明結果,當事人表示無霸凌情形,就主管人員行政管理欠妥部分,經考績委員會討論後決議「不予懲處」。

2025年11月26日 16:00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一名年輕男性遭步槍擊傷,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暴露,被緊急送至三軍總醫院搶救,經醫療團隊啟動跨科協作,展開高難度顱顏重建治療,透過3D列印輔助導航等技術,成功助患者在重創後找回外觀及生活功能。

2025年11月26日 15:21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台中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羅仕傑指出,儘管台灣近年HIV通報數整體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感染者仍以「25至39歲本國籍男性」為最大宗,且臨床觀察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年輕族群的防治意識仍需加強。

2025年11月26日 14:40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國內首度在化粧品當中檢出禁用色素蘇丹紅,朝野立委接質疑相關管理措施,包含食藥署去年7月推出化粧品登錄制,源頭不管恐成破口,還有質疑蘇丹紅警訊年初就有,食藥署直到10月底接獲資訊,中間8個月空窗恐怕還有更多問題原料。食藥署強調會於兩週內要求化粧品業者完成登錄、也清查輸入業者在過去8個月輸入多少與問題原料相同的產品。

2025年11月26日 14:35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本周天冷降溫,疾管署預估流感疫情到12月下旬恐再攀升。醫師說,高風險族群若於初期只靠成藥,往往錯過感染後48小時黃金治療期,如今已有更便利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吸入與「單次療程」等,只要及早就醫,降低重症及併發症風險的選擇更多。

2025年11月26日 13:11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醫美意外事故頻傳,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嚴管醫美,引發醫界正反兩方論戰。病友團體今(26)日表態支持修法,強調缺乏足夠的管理機制,不僅影響診所或當事人,也對整個社會造成連動效應;適度的監管並非增加障礙,而是提供明確的標準,讓專業是保障,讓消費者能放心。

2025年11月26日 12:5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