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種涼感食物」營養師激推 3類人吃冰加煉乳汗更黏

 

圖、文/常春月刊

 

氣溫持續飆高,而高溫侵襲且水分不足,會讓體熱不易排出體外,造成中暑,嚴重恐致死!

 

中暑症狀常誤認疲勞或感冒 嚴重恐致命

 

樂生療養院營養室主任蘇嘉華表示,戶外勞動或運動者受高溫侵襲且水分補充不足時,會讓體熱不易排出體外,造成中暑,嚴重會高燒昏迷、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而從高溫室外突然進入低溫涼爽的冷氣房,也會造成體表面的毛細孔、微血管急速收縮,導致體內熱氣出不來,而有頭痛、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的中暑,這類狀況常被認為是疲勞或感冒而輕忽。

 

白開水為優先解渴來源 避免利尿飲品

 

蘇嘉華指出,預防中暑,解身體的渴,優先以白開水為攝取來源,並避免利尿的咖啡因飲品、多熱量的含糖或運動飲料。水分飲用可分段補充每次150-200c.c.為佳,如銀髮族者建議在晚餐前將一日所需的水分攝取完畢,以防止夜尿頻繁。

 

 

吃冰恐讓身體更燥熱 還可能造成肥胖

 

炎炎夏日,各式消暑聖品及冰品陸續上市,常一杯冰涼飲料下肚後,覺得清涼暢快,但蘇嘉華提醒,吃冰只會讓身體更加燥熱,像冰淇淋是由牛奶、奶油、糖等原料製成,含有不少脂肪,而食物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會讓身體進行消化作用時,造成體溫上升,因此吃冰淇淋的降溫,只是暫時的、而不能讓身體真正散熱。

 

另外,有些人在吃清冰時,會加糖漿、煉乳、水果等,甚至再來份聖代冰品大餐、大快朵頤,蘇嘉華說,這時除了冰的寒性外,搭配冰品的佐料與水果的大量糖分,容易導致體內濕氣堆積,晚上吃更容易熱量堆積,造成肥胖。

 

這樣吃冰減負擔 避免空腹食用傷腸胃

 

蘇嘉華認為,大熱天吃些冰品是可以的,但量不能太多,且要吃對時間點,盡可能在正中午11點至16點的時候吃,盡量不要晚上吃。至於常會有大汗、口乾舌燥、便秘等現象的人,吃冰時應少加煉乳或果醬等高糖食物,否則會使身體水分黏稠,排便或流汗更黏膩。切忌空腹吃,最好是飯後1小時再吃,避免冷熱食物交錯刺激腸胃不適,切記適量適時、不要過量。

 

 

攝取涼感食物降燥熱 出現疑似中暑先補充溫開水

 

蘇嘉華分享,要降低身體的燥熱感,可攝取涼感的食物,如綠豆、紅豆、仙草、愛玉、或黑豆水、本土無糖青草茶、西式甜菊薄荷茶、中式桑葉麥冬菊花茶及枸杞蕎麥茶等飲品;適量的水梨、蓮霧、西瓜、楊桃、香瓜及奇異果等水果也可補充因熱所消耗的體力恢復疲勞,但體質偏寒、懷孕婦女及需要控制血糖的朋友不宜吃多。

 

而若有疑似中暑的症狀,應適當補充溫開水外,須盡速就醫,讓醫師根據不同症狀與體質調理改善,避免症狀加劇。

 

 

延伸閱讀:
·不只皮膚發紅、疼痛!醫揭「曬傷10個沒料到症狀」:頭痛、發燒都中 6措施減緩不適
·天熱吃錯食物恐害變胖、血糖高!營養師點名「5料理」藏雷 日本料理也入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台中一名產婦產下女嬰,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達16公分的巨大腫瘤,宛如一顆「大球」。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團隊診斷,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並在女嬰出生9天後,成功透過手術切除重達530公克的腫瘤。該腫瘤重量幾乎佔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所幸化驗後為良性,女嬰目前已能正常成長。

2025年11月24日 09:57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近日在台中廣三SOGO舉辦「登階挑戰」活動,邀請民眾一分鐘登階測肺功能。活動中,民眾一階一階拾級而上,有人氣喘吁吁,有人邊爬邊脫外套,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的肺力極限。

2025年11月24日 09:36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