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鬱症的病因和年輕人不同 醫師:要特別注意失落和孤獨

▲▼示意圖,老人,年長,憂鬱,疫情,無法外出,居家,期盼,希望,害怕,恐懼,焦慮,無助,照顧,獨居,獨居老人(示意圖/記者陳昱璇攝)
▲親友的支持是改善長輩憂鬱症情況非常重要的一環。(示意圖/123RF)

文/健康醫療網 吳儀文

68歲的A女士兒女都在外生活,偶爾才回家,退休後她便在家中照顧年邁的父母,但父母相繼離世後,她開始覺得很疲倦、全身痠痛、不想動、不想講話,而且記憶變差、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又睡不好、胃口不好,興趣降低也不想和朋友外出,她懷疑自己有嚴重的身體疾病,卻不想就醫治療。

直到A女士的女兒回家發現異狀,帶往醫院診斷後發現A女士罹患「鬱症(MDD)」。鹿港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療體系主任邱南英醫師表示,老人鬱症和年輕族群鬱症的原因、症狀和徵候的表現有些不同,而且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比年輕族群高上許多,身邊的親友應該特別注意。

老人憂鬱常見「鬱症」的表現 與社會因素及身體狀况與失落較具關聯

鬱症(MDD)常被外界稱為重鬱症、重度憂鬱症,但邱南英副院長提到,MDD英文全名為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並沒有「重度」的意思,而是「主要的憂鬱症」,此外MDD其實也有輕、中、重的差別。

鬱症會發生在任何的年齡層,可是老人鬱症的病因和年輕人鬱症有些不同。邱南英副院長表示,年輕人有很高的比例是因為遺傳因素,但是老人家跟社會因素(如:社會階層較低、缺乏社會支持)等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也和以下的因素有關:

.失落:身體狀況變差、自主能力變差、退休、失去親友等導致的失落感。

.孤獨:獨居、家庭結構改變、居住環境的改變、現有的支持減少等導致的孤獨感。

.生理因素:

    1、身體的功能變差、受限、失能。
    2、神經生物危險因子(如:老化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改變,或皮質脂酮素、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的濃度改變)。
    3、大腦的退化、萎縮。
    4、其他的身體疾病。
    5、藥物作用。

.人格特質:本身就容易發脾氣、對人有敵意,或是衝動控制力較差、抗壓性較低、較易依賴他人,強迫型人格、完美主義、無變通性等都容易有鬱症的產生。

.營養: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變差和維生素的濃度有關,尤其維生素B群會影響鬱症的產生。

老人鬱症經常以生理表徵表現 應該注意「這些」警訊

除了導因不太一樣外,老人鬱症的表現也和年輕族群有些不同,邱南英副院長表示,以現象學的觀察來說,老人鬱症的病友可能常常會說自己哪裡疼痛、哪裡不舒服,或是認知功能(如:記憶力、注意力、執行能力等)變差;他們也常常會認為是自己有身體方面的問題,可是就是很少直接說「我心情不好」。

邱南英副院長提到,如果身邊親友發現老人家的行為、表情改變,容易不安、焦慮、發脾氣,而且常有無法解釋的疼痛問題,或是過度擔心身體有狀況,甚至有拒絕就醫或過度就醫、自己使用成藥等不當的醫療行為,都應特別注意,尤其興趣明顯減少、不想講話、不想動、社會退縮都是最大的警訊,都應盡快協助就醫,接受診斷與積極治療。

老人鬱症如何治療? 老年人不願意就醫怎麼辦?

在老人鬱症的治療上,邱南英副院長表示,並不是所有的鬱症都非得用藥不可,輕度的鬱症可以考慮心理治療、諮商、支持等,但是如果是中度及以上就必須使用藥物,至少要經過約8-12週的急性治療,與後續4-9個月的持續治療;如果比較嚴重、重覆發作、有自殺風險、特殊的個案,維持治療至少要一年以上。

若需要藥物介入,針對憂鬱本身,教科書建議第一線的藥物治療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類藥物,但是從臨床角度來看它的療效並沒有很好,現在有些新的藥物相對較有幫助。以快速抗憂鬱的鼻噴劑為例,目前在台灣適應症為鬱症合併有自殺意念者,能幫助病友在短時間內緩解症狀、阻擋自殺念頭。

此外,老人鬱症的藥物治療,也需要綜合憂鬱病症、其他疾病如高血壓或高血糖、營養、生活等各層面,一起評估與調整。鬱症治療不單單只是用藥減緩症狀,也包含飲食、睡眠、運動、日照、生活調整、支持等,才可達到降低自傷、自殺風險,以及恢復功能、社交活動等的治療目標。

邱南英副院長強調,其中親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現在很多老年人獨居,不太會注意到憂鬱情緒的變化,希望親友特別是子女要留意。而現在很多的老年人不喜歡就醫,怕會影響年輕人工作,這時可以讓他們了解「父母健康才是我們子女最大的幸福」,鼓勵且陪伴家中長輩,讓他們獲得適當的診斷、治療。


【延伸閱讀】
他罹思覺失調症住院治療高達15次! 健保「長效針劑」翻轉人生
長輩一直說「我老了沒用」 子女該怎麼回應?諮商心理師解答

關鍵字: 健康醫療網 憂鬱症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台灣面臨高齡化浪潮,健康老化成為重大課題。國內高齡醫學重要推手、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分享自己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其實有點「陰錯陽差」,不過從研究、驗證效果,現在已經來到「真正改變社會」的階段。他在關渡地區進行社會導入性實驗,把預防身心功能下降的5項措施推廣到社區之中讓民眾參與,三年下來,當地居民失能失智風險下降3%,確實看到成效。

2025年05月07日 17:24

「樹葡萄」可抗發炎、控血糖 醫:每天吃20顆能助攻性能力

「樹葡萄」可抗發炎、控血糖 醫:每天吃20顆能助攻性能力

外皮酸澀、果肉飽滿的樹葡萄,近年因抗氧化與抗發炎效果,被視為養生水果新星,對此有泌尿科醫師說,樹葡萄含有豐富的多酚與花青素,男性每天吃10到20顆,對於常見的心血管問題、代謝失衡與性功能障礙等,都可望發揮保護力。

2025年05月08日 16:07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世衛行動團成員少1/3仍赴WHA 邱泰源:要「半抗議、半呼籲」

世衛行動團成員少1/3仍赴WHA 邱泰源:要「半抗議、半呼籲」

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台灣已經是連續9年沒有獲邀。衛福部長邱泰源今(9)日受訪表示,將組「世衛行動團」前往,但因為預算遭刪,今年成員少了三分之一,預計16日晚間出發。被問及是否會依照往例提出抗議信函,邱泰源語帶保留僅說此行為「半抗議、半呼籲」,盼爭取能讓台灣完整的參與WHA。

2025年05月09日 12:29

陳建仁談新教宗就職典禮 「希望教廷邀請台灣高層」仍待雙邊協調

陳建仁談新教宗就職典禮 「希望教廷邀請台灣高層」仍待雙邊協調

教廷於當地時間5月8日選出羅馬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本身是虔誠天主教徒的前副總統陳建仁今(9)日受訪表示,自己對新任教宗充滿無限期待,相信良十四世會帶領世界走向和平、公義、仁愛與慈悲,也盼教廷與各國合作,讓世界和平繁榮。

2025年05月09日 11:48

職場勞心勞力竟可保護大腦 研究曝「工作單調」提高失智風險

職場勞心勞力竟可保護大腦 研究曝「工作單調」提高失智風險

不少上班族夢想「錢多、事少、離家近」,希望職場壓力愈小愈好,但某些勞心又勞力的工作,事實上可能保護腦部。國內專家長期追蹤55歲以上族群逾4千人,發現工作自主權較高、技能多元、需要一定體力的職業,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顯示上班的忙碌與挑戰,或許是意想不到的「大腦保鑣」。

2025年05月09日 09:13

高醫岡山醫院1歲了!王金平祝賀 盼金字招牌造福北高雄鄉親

高醫岡山醫院1歲了!王金平祝賀 盼金字招牌造福北高雄鄉親

籌建長達10年的高醫岡山醫院,今(8日)歡慶一周年院慶,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各界嘉賓特別現身祝賀。院方回顧,自試營運以來,已開設35個醫療專科、服務近20萬門診人次,並迎接130位新生兒,逐步實踐成為大岡山地區民眾健康堡壘的承諾。高醫院董事長陳建志表示,期待高醫大金字招牌帶來岡山繁榮,讓在地人看診不在舟車勞頓。

2025年05月08日 18:23

連3個月聞到屍臭味!他鼻內「挖出黑松露」 醫驚:恐感染大腦

連3個月聞到屍臭味!他鼻內「挖出黑松露」 醫驚:恐感染大腦

一直聞到奇怪異味要注意了!一名巡山員不知為何持續嗅到屍臭味,且情況長達好幾個月,直到某日他赫然發現打出「黑色鼻涕」,嚇得趕緊就醫,沒想到竟是「常見1疾病」惹的禍。

2025年05月08日 18:05

多縣市加強萊豬抽驗 專家憂「台糖豬肉」重演:挑起社會不安

多縣市加強萊豬抽驗 專家憂「台糖豬肉」重演:挑起社會不安

近期確認3批澳洲冷凍豬腳檢出瘦肉精萊克多巴胺,部分縣市為此加強豬肉檢驗。專家表示,這三批豬肉遭檢出微量萊克多巴胺,都屬安全食用劑量之內,食藥署列入統計並且依法放行,並沒有剝奪民眾「知」的權利。她憂心各縣市檢驗萊克多巴胺,只會挑起更多社會的動盪與不安,有如先前台糖豬肉遭驗出禁用瘦肉精案件,付出諸多社會成本。

2025年05月08日 17:44

7旬嬤吞嚥困難「氣管被擠歪」 醫手術摘「芭樂大」甲狀腺結節

7旬嬤吞嚥困難「氣管被擠歪」 醫手術摘「芭樂大」甲狀腺結節

74歲黃女士10年前因右側甲狀腺結節問題,在他院接受手術切除,3年前又發現左側結節逐漸增大,出現吞嚥困難、頸部腫脹,再度檢查發現結節已經侵犯胸腔,氣管已經被13公分大,如果「芭樂般大」的結節壓迫偏移至右側,進一步安排手術切除。

2025年05月08日 17: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