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鬱症的病因和年輕人不同 醫師:要特別注意失落和孤獨

▲▼示意圖,老人,年長,憂鬱,疫情,無法外出,居家,期盼,希望,害怕,恐懼,焦慮,無助,照顧,獨居,獨居老人(示意圖/記者陳昱璇攝)
▲親友的支持是改善長輩憂鬱症情況非常重要的一環。(示意圖/123RF)

文/健康醫療網 吳儀文

68歲的A女士兒女都在外生活,偶爾才回家,退休後她便在家中照顧年邁的父母,但父母相繼離世後,她開始覺得很疲倦、全身痠痛、不想動、不想講話,而且記憶變差、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又睡不好、胃口不好,興趣降低也不想和朋友外出,她懷疑自己有嚴重的身體疾病,卻不想就醫治療。

直到A女士的女兒回家發現異狀,帶往醫院診斷後發現A女士罹患「鬱症(MDD)」。鹿港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療體系主任邱南英醫師表示,老人鬱症和年輕族群鬱症的原因、症狀和徵候的表現有些不同,而且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比年輕族群高上許多,身邊的親友應該特別注意。

老人憂鬱常見「鬱症」的表現 與社會因素及身體狀况與失落較具關聯

鬱症(MDD)常被外界稱為重鬱症、重度憂鬱症,但邱南英副院長提到,MDD英文全名為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並沒有「重度」的意思,而是「主要的憂鬱症」,此外MDD其實也有輕、中、重的差別。

鬱症會發生在任何的年齡層,可是老人鬱症的病因和年輕人鬱症有些不同。邱南英副院長表示,年輕人有很高的比例是因為遺傳因素,但是老人家跟社會因素(如:社會階層較低、缺乏社會支持)等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也和以下的因素有關:

.失落:身體狀況變差、自主能力變差、退休、失去親友等導致的失落感。

.孤獨:獨居、家庭結構改變、居住環境的改變、現有的支持減少等導致的孤獨感。

.生理因素:

    1、身體的功能變差、受限、失能。
    2、神經生物危險因子(如:老化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改變,或皮質脂酮素、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的濃度改變)。
    3、大腦的退化、萎縮。
    4、其他的身體疾病。
    5、藥物作用。

.人格特質:本身就容易發脾氣、對人有敵意,或是衝動控制力較差、抗壓性較低、較易依賴他人,強迫型人格、完美主義、無變通性等都容易有鬱症的產生。

.營養: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變差和維生素的濃度有關,尤其維生素B群會影響鬱症的產生。

老人鬱症經常以生理表徵表現 應該注意「這些」警訊

除了導因不太一樣外,老人鬱症的表現也和年輕族群有些不同,邱南英副院長表示,以現象學的觀察來說,老人鬱症的病友可能常常會說自己哪裡疼痛、哪裡不舒服,或是認知功能(如:記憶力、注意力、執行能力等)變差;他們也常常會認為是自己有身體方面的問題,可是就是很少直接說「我心情不好」。

邱南英副院長提到,如果身邊親友發現老人家的行為、表情改變,容易不安、焦慮、發脾氣,而且常有無法解釋的疼痛問題,或是過度擔心身體有狀況,甚至有拒絕就醫或過度就醫、自己使用成藥等不當的醫療行為,都應特別注意,尤其興趣明顯減少、不想講話、不想動、社會退縮都是最大的警訊,都應盡快協助就醫,接受診斷與積極治療。

老人鬱症如何治療? 老年人不願意就醫怎麼辦?

在老人鬱症的治療上,邱南英副院長表示,並不是所有的鬱症都非得用藥不可,輕度的鬱症可以考慮心理治療、諮商、支持等,但是如果是中度及以上就必須使用藥物,至少要經過約8-12週的急性治療,與後續4-9個月的持續治療;如果比較嚴重、重覆發作、有自殺風險、特殊的個案,維持治療至少要一年以上。

若需要藥物介入,針對憂鬱本身,教科書建議第一線的藥物治療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類藥物,但是從臨床角度來看它的療效並沒有很好,現在有些新的藥物相對較有幫助。以快速抗憂鬱的鼻噴劑為例,目前在台灣適應症為鬱症合併有自殺意念者,能幫助病友在短時間內緩解症狀、阻擋自殺念頭。

此外,老人鬱症的藥物治療,也需要綜合憂鬱病症、其他疾病如高血壓或高血糖、營養、生活等各層面,一起評估與調整。鬱症治療不單單只是用藥減緩症狀,也包含飲食、睡眠、運動、日照、生活調整、支持等,才可達到降低自傷、自殺風險,以及恢復功能、社交活動等的治療目標。

邱南英副院長強調,其中親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現在很多老年人獨居,不太會注意到憂鬱情緒的變化,希望親友特別是子女要留意。而現在很多的老年人不喜歡就醫,怕會影響年輕人工作,這時可以讓他們了解「父母健康才是我們子女最大的幸福」,鼓勵且陪伴家中長輩,讓他們獲得適當的診斷、治療。


【延伸閱讀】
他罹思覺失調症住院治療高達15次! 健保「長效針劑」翻轉人生
長輩一直說「我老了沒用」 子女該怎麼回應?諮商心理師解答

關鍵字: 健康醫療網 憂鬱症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大陸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小林(化名)近日因擠痘痘,不慎引發嚴重併發症,最終導致肺部出現十餘個空洞、部分組織壞死,所幸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醫師提醒民眾,臉部尤其是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切勿任意擠壓,一旦出現發燒或呼吸不適,應立即就醫。

2025年11月23日 10:44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都市綠地不僅能讓人心情放鬆,還可幫助孕婦和寶寶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健康衝擊。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特別是懷孕後期,若暴露於偏高氣溫,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相對提高約3倍,但只要居住在綠地較多的地區,這些不良影響可望明顯減輕。

2025年11月23日 10:03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43歲的李先生是長跑愛好者,近來卻飽受右膝疼痛與足底麻木困擾,被診斷為膝關節過度使用所致的「跑者膝」,後續接受西醫治療有短暫改善,但每次長跑後疼痛感更加延長,膝關節一度無法正常彎曲。中醫師指出,長期進行單一活動會造成特定經絡過度使用,導致經絡失衡與氣血滯礙,後續透過針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止痛與改善麻木效果。

2025年11月23日 08:58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泌尿科醫師陳忠佐分享,男性結紮後,精子到底去哪裡了,「就像是沒有排班的員工,留在休息室等到『自然離職』。」

2025年11月23日 07:1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國華盛頓州官方21日證實,一名高齡居民因感染罕見的H5N5型禽流感病毒死亡,這起案例也被認為是全球首宗人類感染H5N5並致死的紀錄。我疾管署今(22)日表示,華盛頓目前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在今年4月已經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目前評估人傳人風險低,會維持現行旅遊疫情警示,並持續監測。

2025年11月22日 21:02

出生3天就開胸、住院半年才回家 早產兒學姐回台大鼓勵學弟妹

出生3天就開胸、住院半年才回家 早產兒學姐回台大鼓勵學弟妹

今年6歲的茵茵,穿著小公主禮服神采奕奕的樣子,很難想像她時出生僅718公克,是個極低體重早產兒。茵茵爸爸今天帶著她參與台大醫院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回想當時在出生第三天就接受開胸手術,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半年才第一次回到家,到現在已經長成身高體重都在第五十百分位以上亭亭玉立的小女孩,也順利進入小學,今天特別以「大學姐」的身分來鼓勵學弟妹們,也向醫護人員道謝。

2025年11月22日 18:2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