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揭秘「味精7大迷思」 吃完口渴不一定是它的錯

▲美食、料理、烤肉、食物、飲食。(示意圖/123RF)
▲味精的鮮味可增強鹹食的味道。(示意圖/123RF)

文/每日健康

直至今日,我們外食時還是偶爾會聽到「老闆,不要加味精」這句話。有些餐廳更是標榜「健康」的特色,在菜單上註明「本店不加味精」。味精的學名是谷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是一種氨基酸的鈉鹽,幾十年來一直背負駡名,許多人認爲食用味精會導致脫髮。但味精真的對人體有害嗎?

一、味精是怎麼來的?

根據外媒CNA報導,1907年的日本,化學系教授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的妻子,為他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味增湯。他發覺這一天的湯特別鮮美,原來是妻子加了海帶。他靈光一現,想發掘海帶讓味增湯更美味的秘密,便開始著手研究海帶的成分。

池田教授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實驗,並使用蒸發技術將該成分結晶後,最終確定鮮味的來源,是天然存在於海藻中的「谷氨酸」(Glutamic Acid)。受到啓發的池田教授,後來創辦了日本知名食品公司「味之素」(Ajinomoto)。

二、味精是如何製作的

味之素最大的東南亞工廠,位於泰國大城府(Ayutthaya)。味精的主要生產原料是木薯根,再加工成木薯澱粉。澱粉溶解後,得到葡萄糖溶液,將溶液發酵,形成「谷氨酸羹湯」。羹湯經過過濾、加熱烘乾,分離出濃縮的谷氨酸鹽,這就是味精的製作過程。

三、味精真能讓食物變好吃?

「鮮味」(Umami)是繼酸、甜、苦、咸等味道後,被發現的「第五種味道」,味精的鮮味可增強鹹食的味道。當味精和核苷酸同時出現在鷄湯等肉製品中,一起品嘗時,大腦會認爲「這真的很好吃」。

四、味精存在的地方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味精一般會標識在罐裝食物的標籤上,但蠔油和辣椒醬等的醬汁類,還有香腸、火腿等的加工肉品也可能含有味精,但未被列出。例如食品標籤上的「酵母提取物」或「水解酵母」等字樣,表示產品內添加了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谷氨酸其實也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例如奶酪、果汁、堅果和番茄

五、為什麼味精名聲不好?

60年代後期,一位美國醫生每當在中餐館吃飯,就會出現後頸麻木等症狀。後來他寫信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推測症狀可能由味精引起,由此引發「中餐館綜合徵」的一系列負面新聞,味精也由此被冠上「引發口渴、麻木、脫髮」的駡名,許多人認爲味精會影響身體健康。

六、味精真的有副作用?

Northeast Medical Group首席醫師吳醫師(Kelvin Goh)認爲,人們用餐後的口渴等症狀,不一定是味精造成,也有可能來自過量鹽和加工油性食品。一般上含有味精的食物,鹽和添加劑的含量也很高。吳醫師指出,目前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表明脫髮、癌症與食用味精的因果關係。

七、多少味精算太多?

味精由78%的谷氨酸、12%的鈉和水組成。一盤炒飯同時加半茶匙食鹽(大約1,000毫克鈉)和一茶匙味精(接近700毫克鈉),已接近建議的每日鈉攝入量上限2,000毫克。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評估,建議味精每日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30毫克。例如對於體重70公斤的人而言,每天攝入2100毫克味精已是上限。

【延伸閱讀】
一量血壓竟發現「心臟癌症」! 醫示警:「射出分率」正常仍可能心臟衰竭
流感逆勢突起!併發重症恐致死 3招預防病毒入侵

關鍵字: 每日健康 味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中藥太苦喝不下?中醫師公開「5密技」立刻減苦味  加梅子粉也OK

中藥太苦喝不下?中醫師公開「5密技」立刻減苦味  加梅子粉也OK

很多人害怕吃中藥,尤其多數小孩子都怕吃中藥,成年人可能就乾脆不看中醫不吃中藥了,然而,很多家長卻不這麼想,常會想方設法改善中藥很苦的問題,希望能獲得中醫較好的調理治療。中醫師鄒瑋倫認為,這很傷腦筋,處理上真的比較麻煩。對於會苦的中藥,究竟如何吃才不會苦?鄒瑋倫推薦以下5種作法。

2025年11月20日 17:45

他車禍腦出血「密集復健」重拾工作力 醫籲掌握半年黃金期

他車禍腦出血「密集復健」重拾工作力 醫籲掌握半年黃金期

46歲的李先生今年2月下班途中遭遇嚴重車禍,導致硬腦膜下出血、右手橈骨骨折,右半身無力、頭暈不止、注意力短暫,住院接受治療。原預計5月返回食品加工廠上班的他,卻在第一天就因為搬不動冷凍肉品、操作緩慢,而遭判定無法勝任工作,讓他一度覺得「沒救了」,所幸後續在一個月密集復健、職能治療,透過模擬工作、實作訓練,才順利返崗。

2025年11月20日 17:37

奇美打造「A+藥師」智慧系統 助重症男避過藥物中毒危機

奇美打造「A+藥師」智慧系統 助重症男避過藥物中毒危機

80歲黃先生因嚴重感染,導致腎功能急速惡化,入住加護病房後,須使用高劑量抗生素,若未調整好,恐因腎功能下降而造成藥物蓄積,中毒風險高。奇美醫院自主研發「A+藥師」輔助系統,可即時讀取檢驗數據,主動偵測藥物是否超出腎臟可耐受性,並提醒藥師和醫師討論劑量,進而成功協助他完成治療。

2025年11月20日 16:51

「民國75年以前出生」可免費做一次B、C肝篩檢 220萬人受惠

「民國75年以前出生」可免費做一次B、C肝篩檢 220萬人受惠

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對此,國健署也在今年8月1日起擴大成人預防保健服務B、C型肝炎篩檢年齡範圍,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皆可終身接受一次免費篩檢,約有220萬名青壯年族群可提早接受篩檢。

2025年11月20日 16:48

跌倒髖骨骨折不用怕 大林慈濟微創手術成功案例分享

跌倒髖骨骨折不用怕 大林慈濟微創手術成功案例分享

六十多歲的江女士,因在自家客廳意外跌倒,導致右側髖部劇烈疼痛,無法起身。原以為只是輕微扭傷,在家休息幾日仍未好轉。朋友介紹氣功師父幫她順氣,但只要碰到她的傷處,她就痛到哇哇叫。經退居會會友建議到大林慈濟醫院就醫,藉由影像檢查確定位於髖關節的股骨頸嚴重骨折。骨科主任謝明宏醫師評估,為她進行「正前開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快速,順利出院。

2025年11月20日 16:38

全台第四例!大林慈濟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 助高齡患者避風險

全台第四例!大林慈濟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 助高齡患者避風險

被譽為「沉默炸彈」的主動脈弓血管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86歲的尤伯伯完成全臺第四家「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以微創導管方式,在不需開胸、心臟不停跳的狀況下,解除了這顆致命的未爆彈,為高齡病人開創了更安全的新選擇。

2025年11月20日 16:17

自主研發呼吸調控技術 大林慈濟放射腫瘤科榮獲ICQCC金獎

自主研發呼吸調控技術 大林慈濟放射腫瘤科榮獲ICQCC金獎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再傳捷報!放射腫瘤科參加由財團法人先鋒品質管制學術研究基金會舉辦的「2025年國際品管圈大會(ICQCC)」,以「提升呼吸調控放射治療遵循率」為主題勇奪金獎,展現大林慈濟醫院在醫療品質與智慧放療的卓越水準。

2025年11月20日 16:11

「社安網2.0」升級 弱勢爸媽可透過到宅服務獲育兒指導

「社安網2.0」升級 弱勢爸媽可透過到宅服務獲育兒指導

台北市日前傳出8旬婦悶死癱瘓兒悲劇,弱勢家庭缺乏支持的問題備受關切。對此,衛福部今指出,「社會安全網2.0」已由行政院核定,新一期計畫延續既有脆弱家庭、家暴、精障等服務,新增「跨系統資訊串聯」、「新生兒家庭前端育兒指導」2重要方向, 透過社福、醫療體系共同辨識家庭需求,避免悲劇發生。

2025年11月20日 15:5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