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發酵食品會不會含黴菌毒素?

▲早餐、美食、食物、用餐、168、減肥、減重、家庭、吃飯。(圖/123RF)
▲正確的飲食是養身重點之一。(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筆者長期推廣健康養身,綜合出養身六件事:安全無毒的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活作息、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正確的飲食和定期健康檢查。而「正確的飲食」中,新鮮、原型、未經加工的食物是常常被提及的注意事項。然而近些年來,發酵加工食物也被專家認為是相當有益於健康的食品,像是日本納豆、味噌,韓國泡菜,以及多地起源的酸奶和優格等等,當然,發酵加工食品也要注意含糖量和含鈉量的添加。由於發酵和發霉,常常只是一牆之隔,吃發酵食物的同時,會不會同時吃進黴菌毒素,是讀者相當關注的問題。因為若果真如此,就會變成未蒙其利,卻先受其害,這也是為什麼養身第一件事(無毒生活),排名首位的重要含意。發酵食物除了上述提及的幾種以外,其它像是普洱茶和臭豆腐等等的發酵食物,更是讓大家擔心,今天我們就來為讀者深入剖析一下。

發酵和發霉都是因為微生物求生存,把食物當成營養吃進去以後,產生的兩個結果,一是該微生物生出子子孫孫,為數眾多,二是釋放出許多副產物。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發酵食物對人類有益,因為副產物中含有短鏈脂肪酸、短鏈胺基酸、維生素以及菸鹼醯胺核糖等等,而發霉則是對身體有害,因為副產物中含有毒物質(黴菌毒素),像是最有名的黃麴毒素,長期可以導致肝癌等等。基本上,能夠發酵食物的菌,也稱作好菌,如毛黴菌可以產出豆腐乳、紅麴菌產出紅糟、米麴菌產出味噌/醬油/清酒以及黑麴菌產出普洱茶。發霉的菌稱之為壞菌,如黑黴菌、青黴菌、紅黴菌以及黃麴菌和寄生麴菌等等。壞菌除了釋放出有毒物質外,其飄散在空氣中的孢子,也可以造成人類過敏、呼吸道疾病及氣喘。

微生物和人類一樣,都會競爭生存地盤,當發酵食物沒有按照食品衛生標準,進行加工程序時,就可能被壞菌所侵入,造成食品加工的失敗。像這種全面性的失敗,人類很容易從外觀、色澤、甚至氣味就能分辨出來,不至於吃到毒素。也因此,衛福部在官網上面回答民眾問題時就表示: 只要是釀造食品的材料是「合格原料」,並經由適當訓練人員操作,發酵食品是不會有黴菌毒素方面的疑慮,同時相關衛生法律亦訂有各項「毒素限量標準」,定期查核。而上面提及的「合格原料」,相當重要,曾經就有東南亞不肖廠商,將發霉的花生,製作成花生醬販賣,上海市也曾檢查出不肖奸商將發霉後的饅頭,用二氧化硫除色漂白後,再次販賣等等。因此避免吃進黴菌毒素的第一招是,購買時,一定是有商譽的食品大廠生產,老字號,有口碑,經衛生單位檢驗合格的。切記,絕不可以在路邊購買,私家釀造,沒有地址電話,未經檢驗合格的產品。就連直接從落後國家,由民眾自行攜回,未經海關檢驗的商品,也都不要食用。另外,應盡量購買原型食材原料,回家自己加工,像是只買帶殼花生、整粒芝麻與咖啡豆,不買花生粉、芝麻粉和磨好的咖啡。

▲▼泡菜。(圖/CFP)
▲只要是釀造食品的材料是「合格原料」,並經由適當訓練人員操作,發酵食品是不會有黴菌毒素方面的疑慮。(示意圖/CFP)

再來就是,許多民眾自行在家釀造食物,當出現僅僅是一小部分食物被壞菌汙染時,可能只是在瓶子邊緣的一小點,其它大部分則是發酵成功,常常就有人因為不捨得丟棄,就只把那一點點挖掉,其餘照吃不勿。當然相同的情狀,也可以發生在路邊販賣的零售產品上,像這樣節儉的作法,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黴菌會產生稱為菌絲的微小線狀結構,擴散到整個食品中。因此,表面上可見的並不是黴菌污染的全部範圍。所以,避免吃進黴菌毒素的第二招是,只要發現食品發霉,不論體積是多麼的微小,都要整瓶、整罐全部丟掉,毫無懸念。千萬不要在年糕底部發霉或是水果發霉時,切掉後又再食用剩下的部分,這是相當危險的做法,應當立即改正。

最後,就是保存問題,食物成品買回家後,原本沒有發霉的東西,可以因為保存不當,而造成發霉。像是曾經有幾位健康專家,質疑普洱茶在發酵過程,會含有黃麴毒素,一度造成民眾恐慌,但經查證,台灣大學食科所曾經接受衛生單位委託,實際進行檢測後發現,只要是正常品管,發酵的普洱茶,均未發現黃麴毒素,謠言不攻自破。但是在廣州衛生單位抽查市場上販賣的零售普洱茶時,卻仍有13%的茶品,含超標的黃麴毒素。所以避免吃進黴菌毒素的第三招是,絕對不買私人保存多年、卻未再次經衛生單位檢測的“陳年”普洱茶,因為保存“當”與“不當”,沒人知道。另外,當自己在家保存時,務必小心謹慎,避免受潮發霉。而在家自己磨製的咖啡,變成粉狀後也應盡速喝完,不可久放。

以上三招,只要你能確實做到,相信定能好好享受發酵食物的美味與健康,同時也不會吃進黴菌毒素,切記!切記!

關鍵字: 潘懷宗 黃麴毒素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台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陳亮恭直言,高齡、老化觀念必須重新調整,而高齡者是否能健康,其中最大關鍵就在於是否「失能」,建議可以從5大面向去著手改善。

2025年05月01日 10:06

首批「萊豬」輸台!澳洲進口「豬雜」22.99公噸檢出萊克多巴胺

首批「萊豬」輸台!澳洲進口「豬雜」22.99公噸檢出萊克多巴胺

根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有一批從澳洲進口的22.99公噸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該批也是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

2025年05月04日 10:25

父母肥胖影響孩子體型與代謝!媽媽影響力更大「風險增4.36倍」

父母肥胖影響孩子體型與代謝!媽媽影響力更大「風險增4.36倍」

媽媽們都相當關心孩子健康,但往往可能忽略自己的狀態。根據美國研究顯示,父母體重會影響孩子的體型與代謝,尤其是媽媽肥胖讓孩子成為肥胖兒童風險會提高至4.36倍,影響力超過爸爸。醫師提醒,健康的關鍵在於父母以身作則,帶領全家一起調整生活方式。

2025年05月04日 08:43

割包皮會變大? 醫給答案

割包皮會變大? 醫給答案

泌尿科醫師黃冠鈞表示,「割包皮會變大」的都市傳說是真的嗎?他解答,割除包皮並不會改變陰莖的實際長度或粗細,但原本被包皮覆蓋的龜頭、冠狀溝會在術後完全外露,因此產生「視覺放大」的錯覺。

2025年05月04日 07:18

精準對抗肝癌!台大攜手北醫破解關鍵基因運作機轉 成治療新方向

精準對抗肝癌!台大攜手北醫破解關鍵基因運作機轉 成治療新方向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趨勢,台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研究,今(3)日公布肝癌與慢性腎臟病(CKD)兩大領域重大研究成果。其中在肝癌部分,過去了解癌症惡化關鍵基因YAP,但若直接攻擊YAP恐怕傷害周邊正常人體組織,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與基因科技,成功找出可以控制YAP活性的STK40、SLK基因,由此著手即可抑制腫瘤細胞的侵犯與轉移,將成為肝癌精準治療的新策略。

2025年05月03日 17:49

夏天比冬天容易喝醉!醫揭3關鍵原因:「解酒基因」可能偷懶了

夏天比冬天容易喝醉!醫揭3關鍵原因:「解酒基因」可能偷懶了

天氣變炎熱,不少人會喝啤酒消暑,但可能覺得明明和平常喝一樣的量,卻更容易醉了。醫師表示,根據最新研究,夏天喝酒真的會比冬天容易醉,因為「解酒基因」在夏天的活躍程度明顯下降,另外高溫以及脫水也會讓體內酒精濃度更高。

2025年05月03日 16:48

白沙屯媽祖夯「羅一鈞也衝一波」 北港發放5款防疫小物半天搶光

白沙屯媽祖夯「羅一鈞也衝一波」 北港發放5款防疫小物半天搶光

「粉紅超跑」白沙屯媽祖展開10天9夜的徒步進香,今年突破30萬信眾跟隨,活動熱度創新高!疾病管制署今年第二度參與活動,副署長羅一鈞親自上陣到北港朝天宮設置衛教攤位,也準備好「結緣品」5種防疫小物和進香祈福民眾互動,獲得熱烈迴響,羅一鈞也不忘提醒,在此人潮密集時刻,勤洗手與佩戴口罩為預防傳染病的首要防線。

2025年05月03日 15:18

醫師手把手教你摸蛋蛋!觸感如「茶葉蛋」硬硬當心睪丸癌上身

醫師手把手教你摸蛋蛋!觸感如「茶葉蛋」硬硬當心睪丸癌上身

男性要注意定期「自摸」!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過去診斷過好幾個睪丸癌病人是自己先摸出來的,他還以「茶葉蛋」示範如何摸蛋蛋,應該由上往下摸,摸一下質地,壓一壓看是否很硬,如果硬得像茶葉蛋,可能有睪丸癌的風險。

2025年05月03日 12:44

食道癌年增近3千人!國健署曝3大危險習慣「罹癌風險飆2~3倍」

食道癌年增近3千人!國健署曝3大危險習慣「罹癌風險飆2~3倍」

台灣一年新發現罹患「食道癌」的個案人數接近3千人,國民健康署指出,食道癌患者近9成是男性,且新診斷個案中75.6%有吸菸行為、50.8%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6.8%有嚼檳榔的行為,凸顯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影響罹癌,建議民眾應遠離菸、酒、檳等危險因子,以預防食道癌。

2025年05月03日 11:57

催機車油門也痛!女「手指操過頭」2年沒睡好覺 3C成癮退化快

催機車油門也痛!女「手指操過頭」2年沒睡好覺 3C成癮退化快

好發於中老年人的「拇指腕掌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患者常因長期過度使用或退化,導致拇指根部疼痛僵硬、抓握無力,嚴重時連帶影響工作與睡眠。一名61歲代工廠女作業員連騎車催油門、拿鑰匙、開門都會感到吃力,歷經2年復健都不見效果,經骨科醫師建議接受手術後,疼痛大幅改善,工作再也不會趕上流程線「掉鍊子」了。

2025年05月03日 11:3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