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躁不安又緊張 搞懂焦慮、畏懼、恐慌、強迫症

▲煩躁不安又緊張,搞懂焦慮、畏懼、恐慌、強迫症(圖/照護線上)

作者:賴奕菁 醫師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以不安、緊張、煩躁、惶恐...為主要症狀。這些情緒凡人皆有,唯有嚴重到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時,才需要考慮治療。

中文的「焦慮」唸起來跟「憂鬱」有點近似,但這兩者的情緒本質截然不同,以下是區辨的口訣:

憂鬱 – 情緒低落、喪失興趣

焦慮 – 過多的擔心、憂慮

一言以蔽之,憂鬱 ⇄ low,焦慮⇄煩。問問病人,是低落為主?還是煩躁為主?通常就能界定清楚。

不過,臨床上這兩者其實是難兄難弟,雞生蛋蛋生雞的混合狀態,人煩久了難免鬱悶,鬱悶久了難免煩躁...既「鬱」悶又煩「躁」,所以很多人自認得了「躁鬱症」,這誤會就太大了,其實這是憂鬱加焦慮 (depression + anxiety),並非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焦慮症有很多類型,讓我們一一來說明:

泛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下圖水平虛線是一般正常的焦慮上限,我們每天遭遇到的大小煩心事情,約在此線下波動,也就是煩歸煩,日常生活還是無大礙。

泛焦慮症-照護線上

但,如果焦慮度超過上限,且幾乎都在高於此線上波動,可說是煩!煩!煩!整天像熱鍋上的螞蟻,無頭蒼蠅,坐立不安,遑遑不可終日的狀態,那根本很難生活與好好工作...,那就需要治療了。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除了情緒上的極度焦慮不安外,恐慌症的特點是「身體症狀」,包括:

• 心悸、心怦怦跳、跳很快

• 冒汗、發抖

• 胸悶、喘不過氣、窒息感

• 噁心、腸胃不適

• 頭昏、快要暈倒、步伐不穩

• 發冷或發熱、發麻、刺痛

• 感覺不真實、靈魂快離體的感覺

• 快要發瘋的感覺

• 快要死掉的感覺

以上這些症狀只要出現幾個,通常就能把當事人給嚇壞了,感覺到強烈的生命威脅,覺得自己「快掛了」,很常直覺就跑急診室。但,這種神經跳電的狀況通常只鬧一陣子(幾小時到大半天),經過漫長的等待與檢查後,症狀逐漸緩解。病人拿到「正常」的檢查結果時,會很失望,明明就快死了,怎會檢查不出來?但,急診醫師卻會懷疑病人裝病,明明沒事,幹嘛濫用醫療?!

恐慌症-照護線上

恐慌症的特點是發作「不定時」,平常跟沒事人一樣,一發作就要命的感覺。但永遠料不定何時會發作,隨時都可能遭受恐慌突擊,生活「失控」感最令人沮喪。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很多人望文生義,納悶怎麼有人沒事強迫自己去重複做無聊的事情?例如:洗手,檢查門窗瓦斯,走路數格子,重複儀式... 其實,行為背後的「焦慮」才是病因。

如果沒檢查確認好,要是被闖空門,被洗劫到一無所有,那可怎麼辦?! 發生火災,全家付之一炬,那可就毀了! 剛剛洗完手又摸到水龍頭,要是沾到病菌,生重病,生命受到威脅,幼拖累家人,那怎麼行?! 那個化解儀式沒做,要是家裡發生災難...踩到地板格線,會不會等下就遭遇不幸...? 因為這些「焦慮」擔憂的念頭,病人被這些意念「強迫」去做些行為來削減焦慮。

強迫症-照護線上

但,就如同上圖紅線所示。擔心程度累積超過正常值時,病患就只好做些動作來消除焦慮。剛做完時,會稍微安心,焦慮度下降。但,沒多久又冒出念頭...剛剛真的看清楚了嗎? 真的沒有再碰到髒東西了嗎?焦慮度又逐漸增高,不確定感愈來愈強烈,病患被逼著只好再去檢查、洗手...,被折騰得沒完沒了。

畏懼症(phobic disorder)

平常病人好好的,但遇到「罩門」時就整個跳電,焦慮恐懼到不行。例如: 動物(蜘蛛、蟑螂、狗...),情境(血、針具、高處、封閉電梯...),各自有其觸發點。

畏懼症-照護線上

但,這種恐懼程度對他人來講「太超過了」,甚至影響到生活與工作 (例如醫生看到血會昏倒...),為了避免遇到恐懼的事物而繞遠路 (怕被狗咬寧可跑很遠去買東西,太晚回家而被媽媽揍),怕搭電梯而爬幾十層的樓梯...諸如此類的反應。

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遇到強大壓力事件(有生命威脅)後,例如: 死亡車禍、空難、大地震、劫持...的倖存者,身心的極度焦慮反應 -- 容易驚嚇、易怒、失眠、無法專心、記憶重現、麻木疏離...等等。

恐懼與焦慮的腦部迴路

大腦的恐懼中樞在「杏仁核(amygala)」,焦慮則在 「皮質–紋狀體–下視丘–皮質迴路(cortico-striatal-thalamo-cortical loops)」,如果這些區域的神經活性太強,人會感覺焦慮、煩躁,甚至莫名害怕、恐懼,腦部訊號往下傳到自律神經系統,使交感神經緊繃,產生身體症狀:心悸,胸悶,手抖...等等。

過度的恐慌、焦慮、畏懼該如何處理呢?

讓我們先看看鎮靜解焦慮藥物的作用原理。因為神經的活性太強,興奮性的訊號太多,大腦與交感神經系統火光四射。

鎮靜解焦慮藥物能增加「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GABA),神經細胞接收後,啟動氯離子通道,讓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縮小,神經細胞逐漸安定下來,焦慮與身體症狀就逐漸減緩。

 

神經細胞衝動強

鎮靜解焦慮藥物使電位差縮小,神經活性降低

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 BZD)

作用在GABA接收體上,可以有鎮定解焦慮與安眠的效果。每種藥物的強項不同,降低焦慮效果強的稱為「鎮靜解焦慮劑」,引發睡眠能力強的稱為「安眠藥」,其實都是屬於同一大類的藥品。醫師會依照病患的症狀,對照藥物的「效價」(強度)與「藥效快慢長短」,選擇適合的藥物。所以,請勿隨便拿別人的藥物來吃,或是將自己的藥物分給他人服用,以免藥物不合而發生問題。

SSRI類抗憂鬱劑或buspirone

血清素神經迴路有分布到腦部的杏仁核,與此相關的藥物可以抗憂鬱之外,也能夠降低焦慮與恐懼。不過,此類調控效果需要時間,不像前述的BZD服用後很快見效,需要依照醫師指示耐心治療。

同場加映:擔心很多餘?泛焦慮症及恐慌症(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精神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吃香蕉會咳嗽! 醫:很可能對蛋白過敏

吃香蕉會咳嗽! 醫:很可能對蛋白過敏

兒科醫師徐嘉賢分享,如果你吃香蕉會咳嗽,很可能代表你是對香蕉的蛋白過敏,老祖宗的智慧真的不能夠完全忽視。

2025年11月25日 07:42

台大啟動「無創碎腫瘤」臨床試驗 超音波震碎腫瘤

台大啟動「無創碎腫瘤」臨床試驗 超音波震碎腫瘤

台灣癌症醫療迎來劃時代突破。博惠生技攜手遠方未來醫學基金會成功引進台灣首部由美國 Histosonics 公司研發、備受全球醫界矚目的 Edison Histotripsy System 組織碎化刀,並已在台大醫院啟動臨床試驗。這項被譽為革命性的非侵入性腫瘤消融設備正式在台落地,象徵台灣癌症治療從此邁向嶄新的「無創時代」。

2025年11月24日 18:46

35歲女會計師手肘痛!3年找不出原因 醫揪「隱藏病灶」才根治

35歲女會計師手肘痛!3年找不出原因 醫揪「隱藏病灶」才根治

一名長時間伏案工作的35歲女會計師,3年前開始察覺右手肘外側不時傳來像被針刺般的痠痛。因身為會計師,每天與鍵盤、滑鼠為伍,原以為只是姿勢不良,休息一下就會好轉,沒想到疼痛逐漸頻繁,甚至連拿水杯、提資料袋都會一陣抽痛,讓她工作與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2025年11月24日 17:17

快訊/18化粧品驗出蘇丹紅「濃度極高」 歐萊德、古寶無患子都有

快訊/18化粧品驗出蘇丹紅「濃度極高」 歐萊德、古寶無患子都有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食藥署今公布第二批檢驗結果,同時也公布18項產品清單,其中包括「歐萊德男用養髮液/女用養髮液」、「未來美超級A醇緊緻煥膚卸妝膏」等產品都在清單內。

2025年11月24日 17:13

旗魚、海膽「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旗魚、海膽「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計畫7-9月執行結果」,總計有8件產品檢出重金屬鎘超標,包含「日本百合、巴西蘑菇、澎湖丁香魚、旗魚、海膽」等。食藥署表示,有業者無法提具來源資料,所轄衛生局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共裁處新臺幣15萬元整罰鍰。

2025年11月24日 16:23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根據氣象預報,氣溫自今晚起下降,到11月26日甚至只有14度。醫師說,高血壓等高危險群對於低溫要多注意,尤其提防心肌梗塞;根據國外資料,心肌梗塞病人僅約半數在發病前有症狀,預防不易,但如有胸悶或感覺疼痛往肩或背放射,且超過10分鐘沒改善即應警覺,這時不宜自行就醫,最好叫救護車。

2025年11月24日 15:05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許多人都知道吃藥時應避免飲酒,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錯開時間」即可無虞。對此,藥師洪正憲近日提醒,大眾對「藥與酒間隔2小時就沒事」的觀念是一大迷思,實際上即使間隔數小時,藥物與酒精仍可能在體內相遇產生交互作用,輕則藥效失衡,重則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甚至休克。

2025年11月24日 14:38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