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糖尿病問題多 醫師圖文解說

▲糖尿病問題多。(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

其實,所有超過45歲的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血糖檢測。若年紀未達45歲,但有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 kg/m2)且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缺乏運動等狀況,也要抽血檢查血糖。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鄭畬方醫師表示,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幾個。

第一個是「空腹血糖值」,在空腹八小時後抽血,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100 mg/dL,若血糖值超過126 mg/dL就算糖尿病。

第二個是「隨機血糖值」,正常會於140 mg/dL以下,若超過200 mg/dL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進行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

第三個常用的標準,是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簡稱為HbA1C)」,醣化血色素代表患者三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5.7%以下,若發現數值超過6.5%,則代表罹患糖尿病。

怎樣才算糖尿病

糖尿病常常沒有症狀!

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

為什麼會建議即使沒有症狀也該抽血檢查呢?鄭畬方醫師提醒道,糖尿病其實很傷身體,這些問題可以是急性發作,也可能慢性侵襲、破壞身體各個器官。

當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分、水分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表現出多尿、脫水、呼吸急促,嚴重甚至會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

當血糖值超標,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無論大血管或小血管都遭殃。因為,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當血管不健康,血流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各器官去,器官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

血糖超標,全身受害

「患者可能抱怨眼前出現黑影,這是視網膜病變。」鄭畬方醫師說:「抱怨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代表神經病變。尿液變少,代表腎臟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5年、10年、20年以後帶來的問題。」若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經年累月下來,患者就得面對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截肢等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

血糖多少才算達標?

當患者抽血檢查確診糖尿病後,需要趕緊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三個方向來努力穩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較差,不僅容易出現高血糖,也很容易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7%以下,年輕一點的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

鄭畬方醫師建議,所謂飲食控制,並不是「吃的量少就是好」,而是要學會選擇食物,例如泡麵雖然只有一小碗,但是對血糖控制不利。運動方面,要考慮到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若只有散步、甩手,運動量恐怕不太夠。

有些患者即使認真做運動、控制飲食,血糖值還是降不下來,這可能就與基因、體質有關,若胰臟功能退化太快,就需要輔以藥物,才能讓血糖達標。

藥物選擇多,幫助控血糖

目前已有很多種類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各自不同。

鄭畬方醫師解釋道,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

還有一種藥物與「腸泌素」有關。「腸泌素」是體內自然分泌的荷爾蒙之一,我們進食後,腸道就會分泌腸泌素,腸泌素會透過血液循環全身,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胰臟、肝臟、胃、中樞神經等處都能發生作用。

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利用及儲存血糖,來降低血糖值;腸泌素也會通知胃部:「現在小腸有東西了!請蠕動慢一點!」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讓食物待在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腸泌素也會提醒中樞神經:「食物已經抵達腸子,不要再吃囉!」,讓人有飽足感,減低食慾。

腸泌素多種機轉,幫助穩定血糖

「因為具有多重機轉,使得腸泌素能改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鄭畬方醫師道:「體重若能減下來,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增加,血糖控制又能更好。」透過這幾項直接與間接的機轉,幫助患者穩定血糖。

研究發現腸泌素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能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會。因此針對飯後血糖較高、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體重較重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考慮使用腸泌素類藥物。

腸泌素的使用方式和胰島素類似,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注射。過去的腸泌素需要一天施打兩次,後來有一天施打一次的劑型,現在有一週施打一次的劑型,便利性大為提升。

貼心小提醒

鄭畬方醫師提醒道,想要把血糖控制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三者缺一不可。該使用何種藥物、該不該打胰島素或腸泌素,可以和醫師好好討論,根據血糖控制的狀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平時保持血糖穩定才能減少急性、慢性併發症發生的機會。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血糖控制好,併發症才會少(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8日)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破解常見痠痛困擾」,邀請疼痛醫學權威、台大醫學院麻醉科名譽教授孫維仁醫師擔任主講人,他呼籲民眾重視自己身上的各種痛,別覺得小痛就不當一回事,並應透過營養補充、太極拳等方式好好養生,才能「無痛老化」。

2025年08月28日 19:59

Apple Watch呼吸障礙追蹤怎麼用?實測30天在家也能防睡眠呼吸中止症

Apple Watch呼吸障礙追蹤怎麼用?實測30天在家也能防睡眠呼吸中止症

蘋果(Appple)在7月時宣布,在台灣獲得衛福部醫療器材許可,用戶將可以透過配戴Apple Watch取得「呼吸障礙」指標,此指標將用來判斷用戶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現象,在收集到一定數據後,若擁有中度至重度徵兆,將主動提醒用戶注意,同時此數據也可以帶至醫院給醫生進行更直接、快速的判斷,《ETtoday新聞雲》這次也藉由實測,帶所有讀者了解該如何進行,同時呵護所有人的健康。

2025年09月07日 20:06

職業婦女反覆「耳石脫落」 醫揭4類型:是身體警訊

職業婦女反覆「耳石脫落」 醫揭4類型:是身體警訊

一名46歲的職場女性,工作、家庭兩頭燒,睡眠時間不足,無形積累很多壓力,反覆發生「耳石脫落」。中醫師指出,耳石脫落是身體給的警訊,和體質也有關係,包括「痰濕型、氣逆上衝夾濕型、氣血虛夾濕型、 血瘀夾濕型」4種。

2025年09月07日 19:11

江祖平自揭遭下藥性侵 醫曝 「3大可怕之處」難留證據

江祖平自揭遭下藥性侵 醫曝 「3大可怕之處」難留證據

女星江祖平自揭遭三立資深副總龔美富之子龔益霆性侵,密友透露,龔把她的心臟病藥換成鎮定劑,趁她失去意識時性侵偷拍。對此,精神科醫師指出,這類藥物之所以被濫用犯罪,主要和「強效鎮靜與安眠作用」、「無色、無味、易於溶解」、「半衰期較短」有關,受害者身上會找不到殘留藥物的證據。

2025年09月07日 15:30

剖腹產突發羊水栓塞!花蓮婦大出血腎衰竭瀕死 醫搶命死神放手

剖腹產突發羊水栓塞!花蓮婦大出血腎衰竭瀕死 醫搶命死神放手

花蓮一名41歲的林小姐,原本帶著喜悅準備迎接第二個孩子,卻在剖腹產過程中突遭罕見的「羊水栓塞」,短短一個月內,她歷經大出血、腎衰竭、腹部腔室症候群,病情數度危急,甚至瀕臨腦死。所幸,門諾醫院跨科別醫療團隊展現「不放棄」的精神,加上丈夫日夜守候的深情支持,最終奇蹟地闖過鬼門關,母女均安。「醫護團隊不只是救了我的太太,更救了我的家庭。」產婦丈夫溫先生哽咽地說。

2025年09月07日 14:50

1族群「脂肪肝」風險增7成 醫警告:嚴重恐致肝癌

1族群「脂肪肝」風險增7成 醫警告:嚴重恐致肝癌

「脂肪肝」危機不可不慎!醫師指出,脂肪肝可能造成肝功能異常,長期異常嚴重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其發生跟胰島素阻抗性有關,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又有脂肪肝的機率可達5至7成。

2025年09月07日 14:36

手搖飲越熱越賣!全台半年灌爆290億 高雄奪下營收王

手搖飲越熱越賣!全台半年灌爆290億 高雄奪下營收王

台灣被譽為「手搖飲王國」,隨處可見飲料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來上一杯解饞。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今年(2025年)上半年全台共開設1萬5996間手搖飲店,營業額突破290億元,店面數量雖遭去年同期少102間,營收卻暴增了約12億元。

2025年09月07日 13:32

天氣劇變引心律不整「恐心衰竭」 醫示警5症狀快就醫

天氣劇變引心律不整「恐心衰竭」 醫示警5症狀快就醫

近年台灣天氣變化劇烈,氣溫忽高忽低,研究顯示,當氣溫驟然下降或上升時,人體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會刺激交感神經變得更為活躍,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這些生理反應都可能誘發心律不整。醫師提醒,心律不整若長期忽略不治療,可能導致心臟功能衰竭,若有心悸、胸悶、頭暈、呼吸困難,甚至眼前一黑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2025年09月07日 11:39

毀滅級大絕招!名校資優生全裸在客廳尿尿 竟是手機成癮釀衝突

毀滅級大絕招!名校資優生全裸在客廳尿尿 竟是手機成癮釀衝突

暑假開學已經一周,台中醫院身心精神科門診發現,暑假過後因為「網路成癮」症狀就醫小朋友增加1 成左右。醫師章秉純透露,門診就遇過一名資優生,原本成績都是班排前三,但沉溺網路、不僅荒廢學業,生活也變調,與父母頻釀衝突,最後男孩使出「毀滅級大絕招」,竟全裸在客廳尿尿抗議,父母絕望不已向醫師求助,並協助男孩住院就醫。

2025年09月07日 10:20

老爸背痛半年、看起來變矮竟「壓迫性骨折」 4警訊當心骨鬆上身

老爸背痛半年、看起來變矮竟「壓迫性骨折」 4警訊當心骨鬆上身

一名65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女兒陪他來看病,和醫師透露父親這半年多來身高好像變矮、並且斷斷續續會跟她抱怨說背部痠痛不舒服,雖然有嘗試過職能治療和貼止痛貼布但是效果有限。門診X光檢查發現患者在胸腰椎交界處有壓迫性骨折,後續骨密度檢查確認有骨質疏鬆問題。醫師提醒,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患者,高達50%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如果出現4大警訊一定要就醫評估。

2025年09月07日 09: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