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緊繃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醫師圖解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工作忙碌一整天,大家或多或少都曾有腰痠背痛的經驗,多數的腰痠背痛與搬重物、姿勢不良有關,通常稍作休息後可逐漸緩解。然而,有些關節炎可不單純,症狀會一直持續,千萬不能輕忽。

恩主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郭孝齡醫師指出,當體內的免疫系統錯亂時,持續產生抗體及細胞激素侵犯組織器官,使身體持續發炎,就可能是所謂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常見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或晨僵,若延遲就醫,嚴重恐導致不可逆關節變形與相關共病,如虹彩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臨床上常用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醫師會依患者病況搭配不同的藥物組合。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近年已發展出多款治療自體免疫關節炎且獲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及早使用除可緩解關節症狀,亦可同步預防相關共病產生。

晨間僵硬、緊繃要提高警覺

郭孝齡主任解釋,常見的自體性免疫性關節炎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中年婦女,早期症狀包含早上起床時手腳小關節僵硬、腫脹發痛、痠痛無力及轉成慢性關節發炎等,嚴重可能破壞關節軟骨和骨頭;僵直性脊椎炎則好發於20~30歲年輕成年男性,初期症狀不明顯較難立刻察覺,症狀通常有晨起後下背疼痛、背部晨僵超過半小時,但隨著身體開始活動後可稍獲緩解;乾癬性關節炎常好發於40歲左右之乾癬患者,皮膚病灶主要於頭部及四肢軀幹外側,是乾癬最主要的併發症,據統計約有3成乾癬患者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常見症狀如關節紅腫熱痛、腳後跟疼痛、指甲小凹洞指甲下黃色油滴狀等。

一般關節痠痛通常休息後可改善,但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則是休息後也不見得改善。郭孝齡主任指出,患者每天早上起床時會感到關節僵硬、緊繃、腫脹,甚至活動度受限,平時能夠做到的動作,可能難以達成,甚至沒辦法握緊牙刷、擰毛巾穿內衣套襪子等,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擾。

晨間僵硬、緊繃要提高警覺

「因為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患者會感到莫名其妙的疲倦、吃不下飯、精神不濟,睡眠又不好。病情較嚴重的時候,也可能會發燒。」郭孝齡主任表示,「如果有持續六週以上的關節不適,最好要就醫檢查。」

郭孝齡主任提醒,若患者放任關節處持續發炎,關節可能遭到侵蝕,而逐漸變形、甚至失去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關節遭不可逆的破壞。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共病種類多

郭孝齡主任提到,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源於體內免疫系統失調,除造成關節炎症狀,還會影響其他器官,引起多種共病。常見共病包括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高血脂、骨質疏鬆、肺纖維化、虹彩炎、鞏膜炎、貧血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罹病時間愈長、愈晚接受治療,就有愈高的機會出現共病。因此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患者不僅應及早治療關節炎症狀,同時也要注意關節外症狀,以降低共病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共病種類多

郭孝齡主任說:「台灣很多患者會尋求民俗療法,因而延誤就醫的最佳時機,患者缺乏適當的治療,就會增加出現共病的機會,故及早正確至過敏風濕免疫科就診很重要。」

發炎性關節炎治療、保養重點

郭孝齡主任分析,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除減輕症狀,也要調節體內免疫功能、緩解發炎。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以及生物製劑。醫師會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搭配不同的藥物組合。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已發展出多款用於治療自體免疫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可說是革命性的治療,利用更精準的治療機轉,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成效。

郭孝齡主任補充,雖然治療「武器」多樣,但仍需配合醫師治療才能發揮較佳的效果,其中,治療的時機點是關鍵,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持續治療,才能降低出現共病、失能的機會;此外患者日常生活的配合也很重要,倘若繼續抽菸喝酒、體重過重,治療成效也都會打折。

郭孝齡主任分享,「多年前門診有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起初醫師先安排她服用三個月的藥,但成效不佳,經與醫師討論,改自費使用當時尚未獲健保給付之生物製劑治療。除了生物製劑的優秀成效,該患者也很注重自己的健康,相當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至今已穩定追蹤了二十年,病情控制得很穩定,平時可享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目前健保對於這類生物製劑採有條件給付,若患者病情符合給付標準,醫師即可協助申請使用,及早搭配使用生物製劑,除可緩解自體免疫性關節炎造成的發炎,保護關節,亦可提早預防相關共病產生。

發炎性關節炎治療、日常保養重點

因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一環,建議患者平時最好維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規律運動有助維持關節活動度,建議每天至少三十分鐘,郭孝齡主任說,「通常會建議患者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才會比較持久」。飲食方面應以營養均衡為原則,盡量減少糖份及重口味飲食、加工食品的攝取,此外也應避免隨意進補,這些補品中可能含有讓關節發炎加劇之食材,建議食用前可先與醫師討論,以免治療成效功虧一簣。

參考資料:
1. Mian et al, BMC Rheumatology (2019) 3:42
2. Ward et al,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Vol 71, Issue 10 (2019)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國內9成媽媽願「餵母乳」!石頭奶、乳汁不夠怎麼辦? 3QA解答

國內9成媽媽願「餵母乳」!石頭奶、乳汁不夠怎麼辦? 3QA解答

國健署公布111年限是母乳哺育率調查,結果顯示有9成以上的母親「有意願哺餵母乳」。但哺乳期間會遇到重重關卡,統計3大媽媽們最需要解答的問題分別為「如何讓寶寶吸到奶水?」等。衛教師也提醒,平時許多人以為可以發奶的食物,其實在出現「石頭奶」的時候,就不要再食用,否則會導致母乳更難擠出。

2023年11月30日 12:24

「K他命」竟可當救命藥!醫曝最新研究:助抗憂鬱「降5成自殺風險」

「K他命」竟可當救命藥!醫曝最新研究:助抗憂鬱「降5成自殺風險」

憂鬱症患者是自殺高危險群,雖抗憂鬱劑使用普遍且新藥陸續上市,但近年憂鬱導致的自殺率並未下降,而近期竟有研究發現「低劑量K他命注射有助抗憂鬱和抗自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蘇東平教授指出,臨床研究發現,K他命抗憂鬱作用可達7-14天,對「有嚴重自殺傾向」的難治型重度憂鬱症患者有用,有助下降想自殺病患50%以上的自殺風險。

2023年11月30日 12:14

天冷走路爆痛!男腳趾發紫腫脹竟是血管病變 醫警告:再晚恐截肢

天冷走路爆痛!男腳趾發紫腫脹竟是血管病變 醫警告:再晚恐截肢

最近日夜溫差大,台中一名75歲老翁只要走路,走沒幾步腳就爆痛,日前在家時又因腳抽痛跌倒擦傷,結果傷口潰爛難癒合,就醫檢查結果竟是周邊動脈阻塞惹禍,緊急安排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後狀況好轉;醫師建議,長者如發現下肢冰冷、疼痛或膚色蒼白發紫等徵兆,應儘速就醫,否則以老翁狀況來看,再拖下去恐須截肢。

2023年11月30日 12:01

姜冠宇/醫學中心評鑑風雲 血汗風險誰人知

姜冠宇/醫學中心評鑑風雲 血汗風險誰人知

北醫大經營之三大醫院:萬芳、雙和、北醫附設,自邱文達時代開始,就引入品質管理,經營始往上,雙和醫院也度過了風聲中轉讓委託他校經營的危機。然而,今天還沒有把雙和醫院扶上醫學中心之際,長久歷史以來有醫學中心地位的萬芳醫院,意外落馬了,被台北慈濟超越。

2023年11月30日 11:30

中國黴漿菌爆發!醫憂「台灣抗藥性達6成」 急喊:沒事別濫用

中國黴漿菌爆發!醫憂「台灣抗藥性達6成」 急喊:沒事別濫用

中國大陸黴漿菌疫情嚴峻,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也警告,台灣明年恐爆發流行。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表示,中國的黴漿菌疫情恐怖主要是藥物抗藥性極高,怕這些抗藥性高的黴漿菌傳來台灣,但其實台灣抗藥性居然也達6成了。他憂心地向醫師們喊話「沒事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遲早追上中國。

2023年11月30日 10:42

不只記憶力變差!醫曝「失智症10大警訊」 6大高危險群當心

不只記憶力變差!醫曝「失智症10大警訊」 6大高危險群當心

「記憶力變差」是難以避免的老化現象,但到底要如何辨認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醫師指出,失智症除了會出現記憶力問題,還會伴隨「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對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等10大警訊症狀,而失智症危險因子包括「家族病史、高齡、肥胖、三高、抽菸和患有其他疾病」,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

2023年11月30日 09:57

不想努力了!4星座=軟飯男「不介意給女友養」

不想努力了!4星座=軟飯男「不介意給女友養」

吃軟飯當然是比較難聽的說法,但有許多的男生還是不介意「暫時」給女朋友或老婆養一下,畢竟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也有一些男生天生就不是太愛面子,認為「女主外、男主內」的狀況好像也滿不錯的,也有些男生認為多讓女生照顧一點其實也很不錯,不見得非得扛起太重的擔子,到底有哪些星座的男生比較容易發展成這樣子的個性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哪些星座的男人不介意吃吃軟飯呢?

2023年11月30日 07:00

潘懷宗/美國德拉瓦大學證明一種營養成分與失智症的關聯性

潘懷宗/美國德拉瓦大學證明一種營養成分與失智症的關聯性

由於多位高知名度國際級影劇界人士(侯孝賢、布魯斯威利等等),罹患失智症,於是造成本就受到年長者高度關心的話題,又再度引起熱議 --- 「如何才能預防失智症」。

2023年11月30日 06:49

河豚中毒1死8傷!最快下周一公布檢驗結果 仿日推料理證照制有難度

河豚中毒1死8傷!最快下周一公布檢驗結果 仿日推料理證照制有難度

南投縣仁愛鄉爆出民眾吃河豚中毒案件,造成1人死亡,8人送醫救治,目前相關檢體已送到食藥署以釐清魚種和毒素。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今(29)日表示,研檢組已經著手檢驗,若順利最快下周一可有結果。至於是否比照日本推河豚處理證照,林金富坦言《食安法》沒有授權限制某一食品須取得許可證照才能販售,將涉及修法,需要蒐集意見進行跨部會討論。

2023年11月29日 22:35

愛滋防治好消息!20年來首見「新增感染者跌破千例」 羅一鈞揭原因

愛滋防治好消息!20年來首見「新增感染者跌破千例」 羅一鈞揭原因

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愛滋日,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9)日宣布國內防治成績,今年截至10月底,國內新增感染數為804人,只要趨勢不變,到12月底累積個案預估為960至970人,不但是連續6年下降,更將是20年來首度跌破千例,防治具相當成效。

2023年11月29日 22: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