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疼痛、僵硬、難走路 髖關節若需手術不能拖

▲髖關節。(圖/照護線上)

作者:劉育志 醫師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活動度很大,當髖關節受損時,行動會受到限制,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洪誌鴻醫師指出,髖關節受損時,最常見的表現是活動角度會受限且沒辦法負重。

「當膝關節出問題時,患者的膝關節不太能彎曲,但是可以坐或站,」洪誌鴻醫師說,「但當髖關節出問題時,就很麻煩,由於髖關節旋轉角度受限,使得患者無論坐或站都很不方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更為嚴重。」

髖關節受損最常見的原因是年紀大導致關節退化、軟骨磨損,另外還有創傷和股骨頭壞死。髖關節是由髖臼與股骨頭所構成,股骨頭像顆圓球,裝在髖臼裡。當股骨頭的血液循環變差,股骨頭可能壞死。壞死之後的股骨頭會漸漸被身體分解、吸收,而漸漸變軟、崩塌,無法支撐體重。

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種,包括飲酒過量、長期服用類固醇、紅斑性狼瘡、潛水夫病、骨折等,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無法找到明確的原因。洪誌鴻醫師說,「年輕人也可能出現股骨頭壞死喔,我曾經替二、三十歲的患者換過人工髖關節,非常年輕。」

髖關節受損,不能單靠止痛藥,建議及早治療

髖關節受損時的治療方式有藥物、復健、手術。洪誌鴻醫師解釋,因為患者容易疼痛,所以會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復健的部分主要針對功能性問題,例如髖關節活動角度受限、沾黏,可以利用復健幫助關節伸展。

如果髖關節的結構出現變化,骨頭明顯損壞或崩塌,關節無法順利滾動,就要考慮動手術換人工髖關節。

「部分患者常會問說,能不能吃止痛藥,勉強能過日子就好?」洪誌鴻醫師說明,「千萬別以為吃吃止痛藥就好,因為股骨頭受損變形後,若在髖臼裡轉動,會持續磨損、造成破壞。髖臼的骨頭其實很薄,如果一直磨、一直磨,就會越磨越深,可能影響未來手術的進行,甚至磨穿骨頭。患者最好能與醫師好好討論,若須手術不能拖,要及早接受治療。」

疼痛較少、恢復較快的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的活動度很大,其周圍被層層肌肉所圍繞。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會先將肌肉切斷,然後把附著在骨頭上的軟組織剔乾淨,露出骨頭,接著將髖關節裡的股骨頭脫臼出來。截斷損壞的股骨頭,並替換人工股骨頭後,再裝入髖臼裡。最後需要一一縫合截斷的肌肉,把傷口關起來。

洪誌鴻醫師說,「截斷這些肌肉,對患者而言是種傷害,術後疼痛比較厲害。」近年來發展出來的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Direct Anterior Approach),是在皮膚劃開看到肌肉後,不要直接切斷肌肉,而是把肌肉撥開,利用縫匠肌與闊筋膜張肌之間的縫隙,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盡量減少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傷害。

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和傳統手術相比較,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較小、術中失血量較少、術後需輸血的比例較低,且術後疼痛較輕、恢復期較短、住院天數較少,行走步態也較為穩定。

洪誌鴻醫師解釋,因為患者術後能夠較早下床活動,可以開始進行復健,也能預防因為長期臥床所衍生的併發症,諸如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褥瘡、肺炎等。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可能導致肺栓塞,讓患者忽然喘不過氣,是相當致命的併發症。

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讓患者側躺,因為另一隻腳處於彎曲的狀態,換上人工關節後,不容易比較雙腳的長度,術後可能出現長短腳;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讓患者平躺,較容易評估雙腳的長度。

除了需要進行骨移植或病態性肥胖的患者,絕大部分病人都可以使用前側入路來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有人可能出現大腿前側麻木的現象,但一段時間後會漸漸恢復。

「我昨天剛替一位83歲的患者做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麻醉恢復之後,就開始下床活動。」洪誌鴻醫師分享,「今天早上查房,患者自己說,『好像沒什麼事,可以回家了!』」

「部分患者會因為擔心術後疼痛而遲遲不願意接受手術,但一直延誤治療,反而可能造成更多問題。」洪誌鴻醫師說,「例如損壞的髖關節若持續磨損,骨頭磨掉了,患者就會出現長短腳。另外是髖臼的部分,若磨損嚴重,也會影響手術進行。因為術中需要用器械將髖臼打磨成一個真圓,才有辦法裝入髖臼杯。患者髖臼越圓,就能在損失最少骨頭的狀況下完成;當患者的髖臼磨損嚴重,便需要磨掉更多骨頭,髖臼也較容易鬆脫,這些都是拖太久、延誤治療所造成的問題。」

貼心小提醒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有數十年歷史,是相當成熟的治療方式,洪誌鴻醫師強調,各種器械與前側入路手術技術的發展都是為了提升治療品質與患者的預後。

患者最好能與醫師詳細討論,及早治療,若需要手術就不要一直拖延,假使延誤治療,等到髖關節都磨壞了,可能影響手術進行,也會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全人工髖關節手術重點提醒,醫師圖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他無痛血尿「刮下5cm膀胱腫瘤」 醫生曝照片:像極了炒肉絲

他無痛血尿「刮下5cm膀胱腫瘤」 醫生曝照片:像極了炒肉絲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戴定恩近日分享一則病例,有一位60歲阿伯上廁所時,偶爾會出現血尿情況,且血尿時沒有痛感,就醫後才發現「長了一顆5公分大的膀胱腫瘤」,他診斷後決定使用微創電刀手術刮除,刮下來的腫瘤重達約70g,外觀跟「炒肉絲」非常相似。

2023年12月11日 03:00

常常被說想太多?「高敏感人」4大特質曝

常常被說想太多?「高敏感人」4大特質曝

你是否常常聽到朋友說「是你想太多了」、「又沒怎樣,幹嘛大驚小怪」、「別什麼都放在心上」等語,時常陷入「別人可能不喜歡我」的情緒中?總感覺自己比別人更多慮,收到負面評價或情緒也相對難以承受,這樣的你不是抗壓性低。心理師余佳容指出,你很可能是「高敏感族群」的一份子,並分析主要有4大特質。

2023年12月10日 22:12

「最難交心」星座Top4!天蠍排第2 疑心病重難破冰

「最難交心」星座Top4!天蠍排第2 疑心病重難破冰

在人際互動中,有些人個性活潑熱情,毫不隱藏分享所有;也有人難以打開心房、表現出真實的自己,這些性格保守、謹慎的人,可能會在初次相遇時展現出矜持,傾向保護自我。塔羅牌老師艾菲爾即點名「4星座」不容易與人交心,他們對於情感與隱私格外重視,願意保持一定距離,不輕易讓外人摸透內心。

2023年12月10日 21:38

一夜激戰撞破了…26歲女「血猛滴2天」!醫急縫警告:恐喪命

一夜激戰撞破了…26歲女「血猛滴2天」!醫急縫警告:恐喪命

一名今年26歲的粉領族小如(化名)和剛交往的男友相當甜蜜,去年跨年夜在飯店狂歡一夜,隔天腹部突然出現悶痛,休息一天不見好轉,且疼痛感加劇,經男友陪同到婦產科檢查。由於腹部腫脹及疼痛,經詳細問診並安排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腹部大量積血,評估是因為激烈性行為造成卵巢黃體囊腫破裂引發出血,經過緊急施以腹腔鏡手術止血,並安排住院休養後已穩定病情。

2023年12月10日 20:12

他戒肉戒海鮮「血脂還是爆掉」!營養師見1地雷驚:油量過高

他戒肉戒海鮮「血脂還是爆掉」!營養師見1地雷驚:油量過高

營養師沈宛徵近日在粉專PO文分享,指一名「高血脂症」患者諮詢時透露,為了控制膽固醇,他戒掉最愛吃的海鮮、肉類,改吃素一段時間血脂仍超標,探究原因就出在他改為多吃加工素食還有烹飪方法錯誤!高油脂料理,讓肝臟合成膽固醇的原料充足。她藉此衛教高血脂症飲食3原則,避開過多飽和脂肪酸食物、減少膽固醇及生活習慣改變才是上策。

2023年12月10日 19:31

研究:氣溫每降低1°C「增200人突發心臟病」! 心肌梗塞有2前兆

研究:氣溫每降低1°C「增200人突發心臟病」! 心肌梗塞有2前兆

秋冬季節交替之際,早晚氣溫較低,許多人一早起床,體內的心血管也會感受到氣溫的變化,此時必須小心防範心血管疾病發作!由於季節的轉變,一天之間早晚的冷熱溫差大,血管便會開始產生熱脹冷縮的物理變化,如果血管本身已經出現動脈硬化的情況的人,血管收縮的功能就會不靈光,甚至喪失功能,對於氣溫變化也會跟不上反應,容易發生缺血或血管彈性不佳的情形。

2023年12月10日 18:31

大巨蛋爆鼠患!北市衛生局:加強稽查周邊餐飲業者

大巨蛋爆鼠患!北市衛生局:加強稽查周邊餐飲業者

2023年亞洲棒球錦標賽在台北市大巨蛋開打,今(10)日將舉行冠軍賽,但卻被議員們發現,大巨蛋地下室的轉播區有鼠患危機,擔心線路被咬斷,影響轉播。對此,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近期會加強大巨蛋周邊餐飲業者稽查的抽驗頻率。

2023年12月10日 17:34

婦皮膚「又紅又脫屑」買藥膏擦不好!竟是「皮膚麟狀細胞癌」

婦皮膚「又紅又脫屑」買藥膏擦不好!竟是「皮膚麟狀細胞癌」

一名65歲女士身上有一個不規則的「脫屑紅色病灶」,由於不癢不痛,因此自行買藥膏擦,但沒有改善,轉至皮膚科門診求診,經皮膚專科醫師評估、切片檢查為「皮膚麟狀細胞癌」,幸好病灶尚未擴散,透過皮膚外科手術治療後,目前規則追蹤並無大礙。

2023年12月10日 16:29

「慢性咳嗽」恐藏大病!醫曝「10大常見原因」:留意心力衰竭

「慢性咳嗽」恐藏大病!醫曝「10大常見原因」:留意心力衰竭

反覆且持續性咳嗽是胸腔科門診病患求診常見的原因,醫師提醒,造成咳嗽的原因很多,也可能隱藏著其他重大的疾病,其中包括「過敏、氣喘、呼吸道感染、胃酸倒流、藥物副作用、肺部疾病、心血管問題」等等。

2023年12月10日 14:31

乳癌治療新知!病友與花蓮慈院開講座 醫:正念很重要

乳癌治療新知!病友與花蓮慈院開講座 醫:正念很重要

一年一度由TBCA乳癌病友協會與花蓮慈濟醫院合辦的「慈馨聯誼病友會‧智慧病人醫學講座」九日上午舉行,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張群明、血液腫瘤科朱崧肇醫師和癌症醫學中心理師廖胤凱分享乳癌治療新藥與轉移性荷爾蒙族群的治療方法,和如何利用正念釋放身心壓力,有超過五十位乳癌病友、家屬一同參與。

2023年12月10日 12: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