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全人工髖關節手術重點提醒 醫師圖解

▲全人工髖關節手術。(圖/照護線上)

作者:劉育志 醫師

人類是直立行走的物種,髖關節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球狀的股骨頭裝在碗狀的髖臼裡,讓髖關節能夠達到相當大的活動度。

因為髖關節需要負載全身體重,承受很大的壓力,倘若髖關節受損、活動角度受限,將讓患者連站立、坐下都出現問題,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衝擊。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洪誌鴻醫師指出,當髖關節疼痛時,可以使用一些消炎、止痛藥,但當髖關節結構損壞時,勢必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免讓髖關節的問題惡化。

為了解決髖關節損壞的難題,早在1930年代便有醫師嘗試使用不銹鋼製成的人工髖關節進行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因為髖關節需要承重且頻繁活動,所以人工髖關節的材質、設計與手術技術也持續改良。

「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得先通過多層肌肉與軟組織。」洪誌鴻醫師解釋,「傳統手術會直接切斷肌肉,造成較多的破壞,術後疼痛較嚴重、恢復期較長。近年來發展出來的『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會從肌肉的間隙進入,減少對肌肉、軟組織的破壞,讓患者可以恢復較快、疼痛較少、步態也較穩定。」

經過多年的蛻變,除了手術技術的進步,人工髖關節的材質也持續進化。

全人工髖關節,幾個重點要注意

全人工髖關節組件包含「髖臼杯」、「髖臼襯墊」、「股骨頭」、「股骨柄」。在髖臼這端,醫師會將髖臼杯鎖入髖臼窩,然後裝入髖臼襯墊;在股骨這端,醫師會將損壞的股骨頭切除,將股骨柄裝入股骨幹中,再鎖上人工股骨頭。

洪誌鴻醫師說明,選擇全人工髖關節時我們會關心幾個重點,包括髖臼杯要牢牢固定在髖臼窩裡、人工股骨頭與髖臼襯墊要耐磨且低摩擦、股骨能夠生長癒合將股骨柄牢牢固定,因為各組件的任務不同,材質需求皆不相同。

全人工髖關節,幾個重點要注意

「髖臼杯」:固定於髖臼窩中,大多使用金屬材質。

「髖臼襯墊」:相當常見的是塑膠襯墊,過去是用聚乙烯來製作,但在反覆摩擦之後可能出現碎屑,導致併發症,所以發展出多種高耐磨聚乙烯來改善。後續又開發出陶瓷材質的髖臼襯墊,陶瓷是生物相容性高、且相當安定的材質。

「人工股骨頭」:人工股骨頭與髖臼襯墊間的接觸面是人工髖關節的主要摩擦面,目前有不同抗摩擦耗損材質的搭配選擇。可使用合金製作,搭配塑膠襯墊;也可以使用陶瓷製作,搭配塑膠襯墊或陶瓷襯墊。陶瓷材質具有高拋光性與高抗斷裂性,能夠有效降低接觸面間的摩擦力,且拉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

「人工股骨柄」:使用合金製作,會插入股骨幹中。為了預防鬆脫,股骨柄與骨頭的接觸面會進行各種處理,以幫助骨頭癒合將骨骨柄牢牢固定。有些是將股骨柄表面處理得較粗糙,增加摩擦力;有些是使用「羥基磷灰石塗層(hydroxyapatite)」。

羥基磷灰石塗層提升穩定性

羥基磷灰石塗層與人體骨骼的成分相似,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骨頭復原癒合的過程中,新生骨頭組織能夠與羥基磷灰石塗層結合。股骨柄全部塗層可增加長期穩定度,減少脫落的機會。因為不使用骨水泥,可避免出現過敏反應、骨水泥栓塞症後群。

目前全人工髖關節的品項眾多,有健保及自費品項,材質、特性、設計不盡相同,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全人工髖關節。

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愛注意

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務必注意負重與活動度,剛手術完那段時間可以走路,但是只能負擔部份體重,暫時不能任意跑跳,洪誌鴻醫師提醒,等到六個月後,骨頭與植入物的接觸面癒合長好了,才能脫離枴杖或助行器,漸漸恢復溫和的運動。

洪誌鴻醫師說,接受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在髖關節內收或髖關節屈曲時要特別留意,若超過90度,人工髖關節可能會脫臼。

平躺的時候請維持髖關節外展,大約是將一個枕頭平放於兩腿間的姿勢,不能讓兩腿交叉,翻身時兩腿須維持夾兩顆枕頭的距離。椅子、馬桶要夠高,不可讓膝關節高於髖關節,不可以翹腳。洗澡建議採淋浴方式,不可直接坐進浴缸裡。記得不能過度彎腰撿地上的東西。患者最好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髖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

若開刀部位發紅、腫脹、滲液,活動時聽到髖關節有異常聲音或感到異常疼痛,皆要盡快回診。

貼心小叮嚀

洪誌鴻醫師說,當髖關節出現疼痛、活動角度受限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髖關節損壞,可不是吃吃止痛藥,勉強不痛就好,如果讓損壞的骨頭承重將持續對髖關節造成破壞,增加併發症的風險,且影響後續的治療。

人工髖關節手術技術的進步,如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發展,能減少術後疼痛、增加步態穩定度;人工髖關節材質的進步,能減少摩擦力、增加耐用度,這些發展都有助於提升治療品質。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才能達到較佳的預後。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疼痛、僵硬、難走路,正面迎戰髖關節難題,若需手術不能拖,醫師圖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姜冠宇/醫學中心評鑑風雲 血汗風險誰人知

姜冠宇/醫學中心評鑑風雲 血汗風險誰人知

北醫大經營之三大醫院:萬芳、雙和、北醫附設,自邱文達時代開始,就引入品質管理,經營始往上,雙和醫院也度過了風聲中轉讓委託他校經營的危機。然而,今天還沒有把雙和醫院扶上醫學中心之際,長久歷史以來有醫學中心地位的萬芳醫院,意外落馬了,被台北慈濟超越。

2023年11月30日 11:30

中國黴漿菌爆發!醫憂「台灣抗藥性達6成」 急喊:沒事別濫用

中國黴漿菌爆發!醫憂「台灣抗藥性達6成」 急喊:沒事別濫用

中國大陸黴漿菌疫情嚴峻,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也警告,台灣明年恐爆發流行。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表示,中國的黴漿菌疫情恐怖主要是藥物抗藥性極高,怕這些抗藥性高的黴漿菌傳來台灣,但其實台灣抗藥性居然也達6成了。他憂心地向醫師們喊話「沒事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遲早追上中國。

2023年11月30日 10:42

不只記憶力變差!醫曝「失智症10大警訊」 6大高危險群當心

不只記憶力變差!醫曝「失智症10大警訊」 6大高危險群當心

「記憶力變差」是難以避免的老化現象,但到底要如何辨認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醫師指出,失智症除了會出現記憶力問題,還會伴隨「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對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等10大警訊症狀,而失智症危險因子包括「家族病史、高齡、肥胖、三高、抽菸和患有其他疾病」,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

2023年11月30日 09:57

不想努力了!4星座=軟飯男「不介意給女友養」

不想努力了!4星座=軟飯男「不介意給女友養」

吃軟飯當然是比較難聽的說法,但有許多的男生還是不介意「暫時」給女朋友或老婆養一下,畢竟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也有一些男生天生就不是太愛面子,認為「女主外、男主內」的狀況好像也滿不錯的,也有些男生認為多讓女生照顧一點其實也很不錯,不見得非得扛起太重的擔子,到底有哪些星座的男生比較容易發展成這樣子的個性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哪些星座的男人不介意吃吃軟飯呢?

2023年11月30日 07:00

潘懷宗/美國德拉瓦大學證明一種營養成分與失智症的關聯性

潘懷宗/美國德拉瓦大學證明一種營養成分與失智症的關聯性

由於多位高知名度國際級影劇界人士(侯孝賢、布魯斯威利等等),罹患失智症,於是造成本就受到年長者高度關心的話題,又再度引起熱議 --- 「如何才能預防失智症」。

2023年11月30日 06:49

河豚中毒1死8傷!最快下周一公布檢驗結果 仿日推料理證照制有難度

河豚中毒1死8傷!最快下周一公布檢驗結果 仿日推料理證照制有難度

南投縣仁愛鄉爆出民眾吃河豚中毒案件,造成1人死亡,8人送醫救治,目前相關檢體已送到食藥署以釐清魚種和毒素。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今(29)日表示,研檢組已經著手檢驗,若順利最快下周一可有結果。至於是否比照日本推河豚處理證照,林金富坦言《食安法》沒有授權限制某一食品須取得許可證照才能販售,將涉及修法,需要蒐集意見進行跨部會討論。

2023年11月29日 22:35

愛滋防治好消息!20年來首見「新增感染者跌破千例」 羅一鈞揭原因

愛滋防治好消息!20年來首見「新增感染者跌破千例」 羅一鈞揭原因

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愛滋日,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9)日宣布國內防治成績,今年截至10月底,國內新增感染數為804人,只要趨勢不變,到12月底累積個案預估為960至970人,不但是連續6年下降,更將是20年來首度跌破千例,防治具相當成效。

2023年11月29日 22:04

女「洗完澡不穿內褲」分泌物變少?醫:是假象 有感染風險

女「洗完澡不穿內褲」分泌物變少?醫:是假象 有感染風險

私密處飄出難聞異味、有流不完的分泌物,讓許多女生頭痛不已。有網友好奇「女生洗完澡不穿內褲能減少分泌物,是真的嗎?」對此,美女婦產科醫師蕭詠嫻坦言「個人沒那麼建議」,她認為不穿內褲只是分泌物不會沾到內褲上,並不等於沒穿就不會分泌,恐還存在感染風險。

2023年11月29日 21:31

妊娠糖尿病母嬰併發症風險高 控制血糖有撇步

妊娠糖尿病母嬰併發症風險高 控制血糖有撇步

國際研究文獻指出,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大約介於2.6%至35.5%,但也會因不同種族及診斷標準值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由於妊娠糖尿病孕婦的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孕媽咪在妊娠第24-28週時,務必要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預防。

2023年11月29日 21:22

中藥行數量腰斬「一年收起7百家」!缺藥4原因 他揭:藥廠也缺工

中藥行數量腰斬「一年收起7百家」!缺藥4原因 他揭:藥廠也缺工

隨著新冠中醫處方「清冠一號」問世,許多人對於中藥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不過,年輕一代對於中藥的陌生,似乎也影響著中藥行的存留。中華民國中藥商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提到,先前傳出中藥缺藥的問題,其實缺的是科學中藥,中藥材本身並不缺;另外中藥行的腰斬,也讓他持續呼籲,盼中央能透過相關考試機制,延續產業。

2023年11月29日 17:3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