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牙痛竟是心絞痛 心臟科醫師圖文解析

▲心絞痛。(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一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

心絞痛典型的症狀包括胸悶、胸痛、頭暈、壓迫感,疼痛可能延伸到下巴、脖子、肩膀、背部等處,嚴重時會痛到冒冷汗。然而臨床上也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典型的症狀,例如疲倦、噁心、睡眠障礙、腹痛、甚至牙痛等,廖振宇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表現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心臟問題,而容易延誤就醫。

心絞痛的成因與症狀

「胸痛只是其中一項症狀。有的患者根本不會胸痛,而是直接以猝死來表現。」廖振宇醫師強調,「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倒下,也可能慢慢的悶痛一個月,差異相當大。」

傳統用藥、新機轉用藥不盡相同 共病患者更應注重用藥安全性

針對心絞痛的成因,我們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以改善症狀、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廖振宇醫師解釋,常用的藥物包括傳統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

傳統藥物對心絞痛患者可以發揮效果,不過在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例如心跳過慢、或血壓偏低的患者就沒辦法使用傳統藥物。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有助緩解症狀,較不會影響血壓與心跳,且頭痛、頭暈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少,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各種藥物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請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心絞痛之藥物治療

「傳統心絞痛藥物與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主要差別在於,傳統藥物通常會影響血行動力學,像是心跳、血壓。」廖振宇醫師說,「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較不會影響血行動力學,使用上的限制較少。」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伴隨多種共病,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適用族群會比較廣泛。

三度到院前心跳停止的心臟病患

「門診有位冠心症患者,曾經有過『到院前心跳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經驗,」廖振宇醫師回憶,「而且還不只一次喔,他總共有過三次到院前心跳停止,經過急救後,三次都很幸運地被救回來。不過因為反覆心肌梗塞,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射出分率僅20-30%,血壓都不是很理想。」

雖然接受過支架治療,但是患者依然有心絞痛的症狀,常會感到胸悶不適,廖振宇醫師說,該名患者由於心臟功能太差、血壓太低,傳統心絞痛藥物並不適合,所以更改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症狀改善了,」廖振宇醫師說,「而且在各種藥物、儀器的搭配下,患者的心臟射出分率也進步許多,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

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

冠狀動脈狹窄較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胸悶、胸痛等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休息或使用舌下硝化甘油片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在這種狀況下,除了藥物治療,也會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嘗試置放血管支架撐開狹窄的區段。

「在評估是否置放支架時,通常要安排心導管檢查,利用血管攝影確認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與嚴重度。」廖振宇醫師解釋,「我們都會和病患、家屬詳細討論,因為置放支架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要有病識感,願意配合治療並針對各項危險因子做調整。」

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

在置放血管支架前、後,都需要使用傳統心絞痛藥物或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輔助,廖振宇醫師叮嚀,做完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仍有些患者會有殘餘心絞痛的風險,例如 : 微小血管阻塞或是心絞痛復發的情況產生,此時也可以安全合併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來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有慢性病患者則需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數值達標,才能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機會。

貼心小提醒

冠狀動脈心臟病常導因於動脈粥狀硬化,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廖振宇醫師強調,想要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務必從這些危險因子著手。

若出現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症狀,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廖振宇醫師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的時候,經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患者都是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過世。千萬不能任意停藥,或因為疫情就中斷回診喔!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6招保養心血管,麻煩不再來!(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確定終結!衛福部今(26)日晚間與40個醫界團體開會協商《特管辦法》醫美加強管理,在接近3小時會議之後做出兩點共識,其中確立直美醫師的關門條款,108年之後醫學系畢業生,需完成二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才成執行醫美業務,未完成者則需要補訓;至於醫美診所是否要納入評鑑,會請醫界提出相關配套,下週會議再次協商。

2025年11月26日 20:39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疾管署東區管制中心傳出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協助備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公器私用檢舉爆料。疾管署長羅一鈞今(26)日下午說明結果,當事人表示無霸凌情形,就主管人員行政管理欠妥部分,經考績委員會討論後決議「不予懲處」。

2025年11月26日 16:00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男遭步槍射擊臉骨粉碎 三總3D列印技術成功重建顱顏

一名年輕男性遭步槍擊傷,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暴露,被緊急送至三軍總醫院搶救,經醫療團隊啟動跨科協作,展開高難度顱顏重建治療,透過3D列印輔助導航等技術,成功助患者在重創後找回外觀及生活功能。

2025年11月26日 15:21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壯年台男成愛滋大宗!醫示警「年輕化趨勢」:別以為口交就沒事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台中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羅仕傑指出,儘管台灣近年HIV通報數整體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感染者仍以「25至39歲本國籍男性」為最大宗,且臨床觀察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年輕族群的防治意識仍需加強。

2025年11月26日 14:40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蘇丹紅化粧品遭疑「有8個月空窗」 食藥署允諾2周內查清

國內首度在化粧品當中檢出禁用色素蘇丹紅,朝野立委接質疑相關管理措施,包含食藥署去年7月推出化粧品登錄制,源頭不管恐成破口,還有質疑蘇丹紅警訊年初就有,食藥署直到10月底接獲資訊,中間8個月空窗恐怕還有更多問題原料。食藥署強調會於兩週內要求化粧品業者完成登錄、也清查輸入業者在過去8個月輸入多少與問題原料相同的產品。

2025年11月26日 14:35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男染流感「只吃成藥」變重症插管 醫:要把握48小時黃金治療期

本周天冷降溫,疾管署預估流感疫情到12月下旬恐再攀升。醫師說,高風險族群若於初期只靠成藥,往往錯過感染後48小時黃金治療期,如今已有更便利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吸入與「單次療程」等,只要及早就醫,降低重症及併發症風險的選擇更多。

2025年11月26日 13:11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病友團體喊「變美不該是場冒險」 支持衛福部嚴管醫美

醫美意外事故頻傳,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嚴管醫美,引發醫界正反兩方論戰。病友團體今(26)日表態支持修法,強調缺乏足夠的管理機制,不僅影響診所或當事人,也對整個社會造成連動效應;適度的監管並非增加障礙,而是提供明確的標準,讓專業是保障,讓消費者能放心。

2025年11月26日 12:50

海外醫美爆買潮升溫 八億攜手美韓國際原廠揭露「台灣醫美真正優勢」

海外醫美爆買潮升溫 八億攜手美韓國際原廠揭露「台灣醫美真正優勢」

深根台灣醫美超過四十年的「八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長年以臨床教育、醫療專業與國際合作為核心,與國際原廠Cynosure Lutronic合作已逾二十年,雙方在臨床培訓與治療流程上持續深度合作,攜手推動跨國臨床知識的交流與共享。

2025年11月26日 12: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