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性關節炎 醫師圖文破解迷思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圖/照護線上)

圖、文/照護線上
撰文/黎子豪醫師

大家應該都有關節痠痛的經驗,多數關節痠痛會在休息之後較為緩解,不過有些關節痛卻是休息越久,越不舒服!

新光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黎子豪醫師指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失調所導致的疾病,會造成關節慢性發炎、破壞,甚至因為全身性發炎,而伴隨多種共病。

關於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有些常見的迷思,讓我們一一來了解。

迷思:關節炎就是「風濕」,是因為環境太過寒冷潮濕所造成?

許多人會有「關節疼痛等同於風濕」的誤解,其實「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特定的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單純的關節疼痛。

無論何種病因造成的關節炎,患者常在寒冷、潮濕或是天氣變化時,特別容易感到不舒服,黎子豪醫師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關節發炎後,內部感受壓力變化及痛覺的受器變得較敏感,加上關節週邊的肌肉與軟組織在低溫下較緊繃,血液循環亦較差的關係。單純的環境濕冷並不會造成關節炎。

迷思:關節炎就是年輕時吃太多寒涼食物,慢性毒害引起。

雖然有些研究顯示部分食物,如糖分或是鈉離子,可能與一些關節炎有關聯性,但因為每個人體質與生活形態迥異,所以不能遽下結論說某種關節炎是因為長期吃某特定食物所導致。

有些人會認為吃所謂屬性寒涼食品可能加重關節或軟組織疼痛,由於這類食品如最常被提出的白蘿蔔等,多半為富含膽鹼的食品,因此猜測膽鹼物質可能刺激關節內受器,影響疼痛產生與傳導。黎子豪醫師澄清,其實在吃下含有膽鹼的食物後,經由血液吸收並進入關節、軟組織的比例應該很低,不至於造成影響。建議病友要攝取多種食物,以維持均衡營養。

關節炎是因為寒冷潮濕所造成?

迷思:關節炎就是風濕等寒氣造成身體虛弱,需要吃補品來調養身體,祛寒排濕?

關節炎成因眾多,其中更有一部份是自體免疫所致,黎子豪醫師說,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療目標,便是希望免疫反應不要過當。有許多補品號稱可以增強免疫力,這方面是與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邏輯背道而馳,另外這些額外「補品」,是否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也較難掌握。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尤其還在調整藥物階段的時期,不建議額外使用坊間補品;若有營養食品的補充需求,則應該與專科醫師溝通,確保其需求與安全性。

迷思:關節炎吃些薑黃、乳油木果等健康食品就會好?

目前與這類食品相關的研究,僅限於動物實驗或小規模實驗,所以其劑量與功效在醫學上仍存有頗大的爭議,黎子豪醫師強調,患者不可能單靠吃健康食品,就讓關節炎痊癒。即使是研究結果相對明確的魚油,在一些治療準則或教科書中,也只屬於輔助,正規治療仍需以確實具有療效的藥物為主。

請勿抱持靠健康食品治療關節炎的謬誤!

迷思:關節炎只是關節腫痛,若能忍痛便不需治療?

關節炎成因非常多,無論是與免疫相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與代謝相關的痛風性關節炎,牽涉層面都不只有關節,而會有其他器官的侵犯或併發症,必須查明原因並予以治療。黎子豪醫師提醒,治療目標除了解決關節疼痛之外,也可以預防關節炎反覆發作的困擾,更重要的是遏止相關併發症的產生。

關節炎只是關節腫痛,忍一忍就好?

迷思:全身上下關節肌肉都在痛,一定就是免疫失調?

多處關節的疼痛、僵硬,需要警覺是否有自體免疫的問題發生,畢竟自體免疫疾病的侵犯層面廣泛,可能影響全身,造成後果危篤的併發症。然而,全身性疼痛還可能來自於其他的原因,黎子豪醫師舉例,像是退化與肌肉耗損、內分泌疾患、纖維肌痛症,或是腫瘤、感染等病因。這些都必須靠問診、檢查,詳細評估才能釐清,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建議儘快求診,才是解決之道。

迷思:反覆性關節痛,忍過發作期就好,不會是什麼大問題?

反覆性關節發炎的發作頻率不一、持續時間大約數日,可能會自動緩解。黎子豪醫師指出,由於症狀會自行消退,有些病友可能漸漸不以為意,或是自行至藥局買消炎藥解決;然而,其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日後可能演變成類風濕性關節炎。

目前國際學會也有建議所謂的「臨床可疑關節痛」,這個族群的人尤其要提高警覺;因此,出現這類困擾的朋友還是要就醫,與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追蹤與治療的模式。

迷思:抽血發現抗核抗體ANA陽性,一定是紅斑性狼瘡?

抗核抗體ANA(anti-nuclear antibody)常被誤認為是紅斑性狼瘡的代表,黎子豪醫師解釋,其實抗核抗體ANA只是一項檢驗數據,背後臨床意義可能與許多身體疾病或狀況有關聯,其中包括免疫相關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症、發炎性肌病變等),或是非免疫相關疾病(例如慢性感染、藥物反應、自發性肺纖維化等),甚至少部分無相關疾病的民眾,亦可能出現抗核抗體ANA陽性反應。

紅斑性狼瘡的診斷,除了抗核抗體陽性外,更要包含其他多項檢驗,以及臨床相關症狀才能診斷,絕非單憑一項檢驗就能確定。

迷思:抗核抗體ANA跟身體產生抵抗力或疫苗保護力有關?

抗核抗體ANA是身體出現針對自己正常細胞內的物質,這些原本不應該引起免疫反應的構造,產生了的異常免疫反應,黎子豪醫師澄清,抗核抗體ANA絕對與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力,或是施打疫苗後產生的保護力無關。因此,出現抗核抗體時,需要請風濕專科醫師鑑別診斷,評估是否有異常的免疫反應。

迷思:紅斑性狼瘡或是乾燥症患者出現關節腫痛,是不是又多得了類風濕關節炎?

因為皮膚黏膜與關節處含有大量免疫細胞,所以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很容易出現關節痛或關節炎等問題。黎子豪醫師,例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或其他形形色色的免疫失調疾病,本身都可能出現關節症狀。

不過,有時候確實會在診斷某種免疫疾病後(尤其乾燥症最為常見),再被發現合併有另一種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如果出現關節腫痛等症狀時,要記得向醫師說明,才能進一步評估。

迷思:明明是關節腫和皮膚疹,但是醫生卻說是血管發炎?

有許多血管發炎疾病的背後原因,是過當的免疫反應,因此也可能出現關節腫痛、皮膚表現,黎子豪醫師說,在適當的檢查及充足的證據下,血管炎伴隨上述症狀非常合理。

迷思:沒有眼睛和尿道症狀,就不是反應性關節炎?

許多朋友在慢性關節炎檢查許久後,得到反應性關節炎這個結論,但上網查資料發現關於反應性關節炎的描述,會同時包含眼睛或泌尿道症狀。黎子豪醫師解釋,事實上這是因為上個世紀初發現此疾病時是整組症狀一起描述,不過後續研究指出,反應性關節炎患者同時出現這三個症狀的比例相當少數。所以,免疫風濕科醫師依照病史、臨床症狀、抽血數據及影像表現綜合評估後,仍可以確診為反應性關節炎。

迷思: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失調,需要打免疫球蛋白治療嗎?

臨床上通常只有在自體免疫失調導致器官受損、有危險的情況,才會由醫師根據相關需要或適應症,考慮使用免疫球蛋白。黎子豪醫師說明,大多數患者的病情並沒有嚴重到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而且使用免疫球蛋白並非完全沒有副作用或風險,健保大多無法給付、所費不貲,因此不會是一般治療的常態。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有幾類,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希望可以降低身體產生不適當的免疫反應。

原則上會先試著用一些口服藥物,黎子豪醫師說,如果無法有效控制疾病活性,便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的作用機轉比較專一,可以中和特定發炎物質,達到抑制發炎的效果。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該如何治療?

迷思: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會讓免疫變得很差;使用類固醇很傷害身體,還會敗腎?

黎子豪醫師說,任何藥物都有其作用與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上醫師都會謹守其適應症,以及注意副作用的出現。免疫風濕科醫師常會開立免疫抑制劑,就是希望調整過當的自體免疫反應,至於每個人對各種藥物會產生多大的反應,會依個人體質、生活方式、日常環境不同而有差異,所以服藥過程中減少感染機會、警覺感染徵兆,在回診時醫病雙方共同注意,才能盡可能避免免疫被壓制過低的副作用。

長期或高劑量使用類固醇,的確容易出現令人困擾的副作用,但類固醇對腎臟功能影響較少,有時在腎功能不好的情況,類固醇反而會是暫時減緩急性發炎的主力藥物。黎子豪醫師說,無論是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在服用過程中保護好自己免於被感染,以及注意是否有其他副作用或不適,同時遵照醫師指示及定期回診,才是最好的治療模式。

迷思:打疫苗會激發免疫反應,造成免疫關節炎加劇。

接種疫苗是希望藉由模仿目標病原體的特殊構造,來促使身體在沒有被感染的風險下,產生對抗它的抵抗力。

黎子豪醫師舉例,新冠肺炎的疫苗,尤其像mRNA疫苗,在剛推出時也有學者擔心,是否會在自體免疫族群中激發過當免疫反應,進而導致疾病活動度增加。不過,目前國際間已大規模施打疫苗,仍然沒有證據顯示在免疫關節炎族群會影響疾病活動度。因此,建議免疫相關疾病的朋友們,要在身體狀況穩定時完成疫苗施打,讓身體產生保護力。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秦良丰奇蹟生還 主治醫陳元皓曝康復過程「最難忘一幕」

秦良丰奇蹟生還 主治醫陳元皓曝康復過程「最難忘一幕」

在2018年漢光演習中,傘兵秦良丰跳傘發生意外,從大約130層樓的高空墜落,經搶救後,不但生還,並恢復行動力。身為秦當時的主治醫師,陳元皓說,照顧軍中弟兄責無旁貸,當時醫療團隊接手後,所有成員都抱著「一定要讓他好起來」的決心投入,不過最後能成功,關鍵還是秦「過人的勇氣」。

2025年11月01日 09:24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在媽媽的背上發願行醫 三總院長陳元皓:醫療要深入軍心與民心

近年兩岸情勢緊張,中共頻繁軍演,民間也開始準備避難包,而三軍總醫院身為台灣軍醫體系核心,如何在軍事與醫療之間取得平衡,備受關注。對此,院長陳元皓表示,三總不只是戰時後盾,平時更是民眾健康的重要依靠,將積極導入智慧醫療、推廣民防教育,期許能帶領三總更加深入軍心與民心。

2025年11月01日 09:23

流感疫苗一個月431萬人搶打創紀錄 羅一鈞示警12月疫情捲土重來

流感疫苗一個月431萬人搶打創紀錄 羅一鈞示警12月疫情捲土重來

疾病管制署今(1)日開放公費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第二階段接種,疾管署長羅一鈞公布最新數據,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一個月總計接種431.7萬劑,創下史上最旺紀錄,若打氣持續,月底將討論是否額外增購流感疫苗。羅一鈞也示警,流感疫情預期本月中才會脫離流行,但隨著秋冬氣溫逐漸下降,疫情可能在12月中下旬捲土重來。

2025年11月01日 14:28

衛福部推「鏟子超人」免費心理諮商方案 今起一年內可有3次服務

衛福部推「鏟子超人」免費心理諮商方案 今起一年內可有3次服務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事件發生至今,第一線救災人員與投入災區復原工作的志工,身心承受高度疲憊與情緒張力,甚至影響後續生活。衛生福利部今(1)日起推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救災人員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馬太鞍溪方案),提供投入救災人員及志工,1年內每人3次心理諮商服務,盼成為救災英雄及鏟子超人「安心」的後盾。

2025年11月01日 13:28

石崇良再揭衛福部人事!3名副署長人選確定「健保署要再等等」

石崇良再揭衛福部人事!3名副署長人選確定「健保署要再等等」

衛福部長石崇良9月1日上任後,加速推動衛福部人事佈局,本週陸續公布疾管署、國健署、食藥署3位副署長人選,繼先前已曝光疾管署副署長林明誠,石崇良今(1)日透露,國健署副署長由原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升任,食藥署副署長是該署主任秘書蔡淑貞接任。

2025年11月01日 13:02

老是聽到水聲閉眼就見泥流!門諾醫進災區撫慰災民創傷後遺症

老是聽到水聲閉眼就見泥流!門諾醫進災區撫慰災民創傷後遺症

馬太鞍堰塞湖潰決造成光復鄉重創,洪水退去已逾一個月,街道泥濘大多清除,多數家戶的水電設備也逐步恢復正常。然而,在環境漸漸回復秩序的同時,災民心裡的創傷仍在延續。有人擔心睡得太沉,不敢吃安眠藥,看不見的傷,比泥水更添淤堵。門諾醫院壽豐分院精神醫學系主任鍾德日前走進災區安撫受創心靈,為災民送藥、諮商,也送去一句句「你不再孤單」的問候。

2025年11月01日 12:34

左流右新第2階段開打!120家全聯、大全聯設站「打疫苗送香蕉」

左流右新第2階段開打!120家全聯、大全聯設站「打疫苗送香蕉」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左流右新」第二階段今(1)日開打,疾管署和全聯福利中心再次合作,在全台120家全聯及大全聯門市設置疫苗接種站,讓民眾日常採買時就可以在社區就近打疫苗,還會有健康禮一串香蕉可立即補充體力。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防疫大使謝祖武與曲艾玲今在全聯南港旗艦店示範接種,人潮眾多,一個早上下來已經有近400人施打,氣氛相當熱烈。

2025年11月01日 11:50

深耕台灣逾30年 藥廠三度獲頒優良外商獎

深耕台灣逾30年 藥廠三度獲頒優良外商獎

在台深耕超過30年的外商製藥公司「台灣諾華」,今年第三度榮獲經濟部金商獎「優良外商」肯定,並獲副總統蕭美琴接見。台灣諾華總裁Keizo Miyazawa表示,獲獎是對公司持續投資台灣、引進創新醫藥的認可。

2025年10月31日 23:14

打造AED救命地圖!公私協力推動公民行動「讓圖資精準化」

打造AED救命地圖!公私協力推動公民行動「讓圖資精準化」

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搶救心臟驟停患者,可降低到院前死亡率,讓民眾及時找到AED是一大關鍵。厚生會全⺠急救委員會、愛陌生協會、開放文化基金會與實現會社共同推動「Taiwan AED Google Map 全民建置行動」,提升查找的精確性與方便性,讓每一台救命設備就能發揮最大價值,進而多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

2025年10月31日 19:06

歷經2次流產!孕婦堅持生下「內臟外露」寶寶 醫連夜開刀救命

歷經2次流產!孕婦堅持生下「內臟外露」寶寶 醫連夜開刀救命

大陸杭州一名34歲盧姓女子(化名)婚後歷經2次流產,今年初終於又懷上期待已久的孩子,但懷孕12週產檢時,超音波顯示胎兒大部分肝臟位於腹腔外,被診斷為「巨大型臍膨出」,讓她一度陷入絕望。所幸在盧女生下寶寶,由醫護團隊連夜搶救照顧,女嬰成功康復活下來。

2025年10月31日 18:3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