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腦中風復發機率高! 醫師提醒小心1動作踩雷

▲腦中風。(圖/照護線上)

圖、文/照護線上

「醫師,我爸的手又突然舉不起來!是不是又中風?!」病患兒子焦急地問。

經醫師檢查判斷,該病患是再度中風,須盡速住院治療。翻了翻病歷,醫師問道:「伯伯已經一年沒有回診,他有在其他醫院追蹤嗎?」病患兒子回覆:「上次中風住院治療後,他有吃藥一段時間。後來恢復得不錯,所以就沒繼續吃藥…」。

「擅自停藥對中風患者而言,是非常危險的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楊玉婉醫師強調,「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患者一旦中風過,日後二度中風的機會很高,務必持續服藥控制!」部分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黑便或出血等〔1〕,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需要調整藥物,切莫擅自停藥!

腦血管梗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腦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其中以缺血性中風發生率最高,佔所有中風比例約八成。〔2〕缺血性中風是因為腦血管梗塞,使腦組織無法獲得足夠血液,而缺氧壞死〔3〕;出血性中風則因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壓迫腦組織並導致腦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腦功能〔4〕。

「患者常幾分鐘前還好好的,突然間血管就塞住了。腦血管阻塞後,負責供應血流的區域會失去功能。」楊玉婉醫師說,掌管肢體動作的區域中風,患者會肢體無力、不聽使喚;掌管語言的區域中風,患者會聽不懂別人說的話、或想說說不出話、或者雞同鴨講;掌管視覺的區域中風,患者會感到突然看不見。

腦血管梗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楊玉婉醫師補充,若未及時治療,缺氧的腦細胞將在短時間內壞死,導致相關後遺症,甚至失能、癱瘓、死亡。如果發現家人突然臉部表情不對稱、單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很可能就是中風,請迅速就醫!〔5〕「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類似,」楊玉婉醫師表示,「諸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等,皆會影響血管健康,增加腦中風的危險。」〔6〕

血栓阻塞問題多,影響不只腦中風!

楊玉婉醫師解釋,造成缺血性腦中風的原因很多,部分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血栓是源自於心臟,正常情況下心房與心室會規律收縮,讓血液順暢通過,推動全身血液循環,但當心房顫動出現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血液便可能在心房滯留。滯留的血液會形成擾流,漸漸形成血塊狀的血栓,當血栓進入全身循環,便可能對各器官造成影響。

楊玉婉醫師提到,血栓隨血液流動至全身,可能造成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流入腦部造成腦中風、流入腎臟造成腎臟中風、流入四肢造成肢體中風。

血栓阻塞問題多,影響不只腦中風!

楊玉婉醫師說,「有些患者因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壁變得凹凸不平、狹窄,造成擾流、淤積,進而發生阻塞。」腦中風患者的病況較複雜,得面對多種併發症,且再次中風的機會高,需多加留意。

持續治療不中斷,預防再次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治療得從病因著手,楊玉婉醫師說明,「若因粥狀動脈硬化所致,通常會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若是心律不整導致血塊形成,要嘗試矯正心律不整,並搭配抗凝血藥物。治療並不相同」

阿斯匹靈是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但使用一段時間後部分患者可能有腸胃不適、潰瘍,甚至胃出血的狀況,楊玉婉醫師解釋,若有類似狀況或對阿斯匹靈過敏,患者可與醫師反映,更換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切勿因此擅自停藥。「如果患者血管狀況很差,短期內再度中風的風險較高,我們會在急性中風期使用『雙抗治療』。」楊玉婉醫師分析,使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稱為「單抗治療」;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則為「雙抗治療」。雙抗治療有助降低二度中風的風險,醫師會評估每個病患的狀況,平衡患者再次中風及可能出血的風險訂定治療計畫。

持續治療不中斷,預防再次腦中風

楊玉婉醫師分享,腦中風患者平時要補充足夠水份,當身體脫水時,血液會較濃稠,而影響腦部血液灌流。平時應避免隨意推拿、按摩前後頸部,以免造成頸動脈傷害、剝離。此外,泡熱水澡、泡溫泉等行為也應避免,「泡完熱水會感到四肢很溫暖,但周邊血管舒張時,腦部血流可能變少,而讓人感到頭暈,對中風患者更是不利。」

貼心小提醒

中風患者請務必戒菸,按時服藥,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不要讓血管繼續惡化,楊玉婉醫師叮嚀,千萬別因疫情中斷回診、擅自停藥!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解黑便,請主動告知醫師,以利醫師調整藥物。

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疾病時,較容易出現併發症,重症發生率、死亡率都會大幅提升〔7〕,楊玉婉醫師一再提醒,「若能夠接種疫苗請及早接種,才能減少併發症。」

參考資料:

1. García Rodríguez LA et al. PLoS ONE. 2016; 11(8): e0160046.

2. Kleindorfer DO et al. Stroke. 2021;52:00–00.

3.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Ischemic Stroke (Clots).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types-of-stroke/ischemic-stroke-clots

4.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Hemorrhagic stroke (bleeds).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types-of-stroke/hemorrhagic-strokes-bleeds

5.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symptoms.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stroke-symptoms

6. 衛生福利部新聞. 中風預防人人有責! 90%的中風均與危險因子有關. 28 Oct 2017. https://www.mohw.gov.tw/cp-3567-37944-1.html Accessed 11 Oct 2021Madjid M et al. JAMA Cardiol. 2020;5(7):831-840

7. Madjid M et al. JAMA Cardiol. 2020;5(7):831-840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中風患者能不能打新冠疫苗?腦中風治療勿中斷,神經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醫急救:這麼漂亮走掉好可惜! 溺斃女孩「一輩子跟著你」

醫急救:這麼漂亮走掉好可惜! 溺斃女孩「一輩子跟著你」

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一名天兵學弟在急救溺水女孩時說,「一定要救回來,這麼漂亮的女生走掉好可惜」,後來患者仍宣告不治。事後學弟高燒不退、全身無力,去找老師,結果對方說,「因為你不斷讚美,所以祂決定要一輩子跟著你。」

2025年09月17日 07:23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華盛頓外科學》自問世以來,即為國際間外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內容涵蓋從基礎外科原則、各系統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到手術技巧與臨床決策等完整知識體系。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集結全體主治醫師群,耗時1年多完成最新版《華盛頓外科學手冊第九版》全書中文化,讓國內醫學生、醫師及相關人員可以用母語直接吸收最新且權威的外科知識,為一大創舉。

2025年09月16日 19:46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不能長高,其實更需關注的是肥胖問題!專家示警,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還會讓成長曲線「開高走低」,成長期高峰提早結束,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提醒家長要以紀錄掌握孩子成長,注意生長曲線、BMI數值、長高速率與是否有性早熟徵兆。

2025年09月16日 19:01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歐巴」是全台灣第一隻駐點於醫院的輔助治療犬,已在台北榮總陪伴病人超過六年,是醫院裡最受歡迎的特別員工。隨著歐巴年齡增長,之前就預計在今年退休。北榮今天特地在院內替歐巴舉辦退休儀式,強調牠永遠是北榮的榮譽員工,醫院會持續陪伴牠過退休生活,而歐巴退休後,會由照顧牠的護理師繼續收養。

2025年09月16日 16:57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緊急就醫才確診為「第二對鰓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

2025年09月16日 16:21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在社群平台上掀起討論熱潮的「4-7-8呼吸法」,不少網友實測後狂讚「比數羊還快睡著」、「做幾次就直接斷片」,只要簡單三個步驟,就能幫助身心快速放鬆,對長期被焦慮、壓力困住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天然又便利的方法。源出自瑜伽的調息法,後來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創辦人威爾博士推廣。

2025年09月16日 15:56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報到!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顯示,上周流感門急診就醫突破10萬人次,已經逼近流行閾值,副署長曾淑慧表示, 預期本周就會進入流行期,提醒高風險民眾務必趕在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時,就按時接種「左流右新」,才能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

2025年09月16日 15:42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本國籍赴印尼旅遊染病,另2名外國籍個案分別曾經到東非多國旅遊,以及長年居住印度。疾管署監測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提醒民眾赴流行地區注意。

2025年09月16日 15:0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