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常瘀青 醫生提醒注意「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小朋友一直在流鼻血。」家長進到急診室焦急地說。

「流多久了?」醫師問。

「已經流鼻血流一個晚上了!」

正常狀況下,流鼻血大概5至10分鐘會止住,若是流鼻血超過15分鐘,就要考慮是否有凝血功能的問題。臺中榮民總醫院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醫師回憶,那位小朋友的皮膚上可以看到許多像針頭般細細的出血點,還有大片瘀青,甚至有硬硬的血塊。

因為小朋友很活潑,常發生碰撞,家屬便對瘀青不以為意,但這是一個警訊,王建得醫師說,當出現大片瘀青或血塊的時候,血小板數量通常已掉到20,000/μL以下。

正常的血小板數量約15-40萬/μL,但抽血發現,那位小朋友的血小板數量只有3,000/μL,王建得醫師說,進一步檢查後診斷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很一部分患者在診斷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過程會經過一段時間,可能經過半年或一年,直到發生明顯的出血現象才被發現。

大家要對皮膚上的出血點、瘀青提高警覺,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否則當出血發生在腦部、內臟,就會危及性命!

沒撞到卻瘀青、遲遲不消退,當心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而產生抗血小板抗體攻擊自己血液中的血小板或抑制骨髓的血小板形成,造成血小板數量減少。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在小朋友的症狀,一般都是皮膚上有出血點、瘀青,在成年人產生的症狀會比較嚴重,例如像腦出血、內出血等。王建得醫師指出,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差異,兒童比較不容易會變成慢性血小板減少症,也就是血小板低下超過一年以上的時間,這是跟成年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不一樣的地方。

一般人通常要遭遇劇烈撞擊,才會有出現比較明顯的瘀青。王建得醫師說,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所造成的瘀青會自發性產生,或只是輕微碰撞,患者自己往往不記得何時發生碰撞。

導致出血不止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家長們可以留意瘀青的部位,王建得醫師分析,一般容易發生碰撞的地方是在手、腳、頭、頸部,較少發生在腹部、胸部,若瘀青出現在不尋常的部位,或是超過兩週仍未消退,就要高度警覺,可能有止血功能方面的問題,要盡快至小兒血液科就診。

有些患者或家屬在突然發現身上有出血點時,就會趕緊就醫,很快確定診斷,王建得醫師說,也有人誤以為是蚊蟲叮咬、過敏等,直到出現急性出血才就醫,而延誤半年以上。

及早治療,提升血小板數量,預防嚴重併發症

懷疑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時,可利用一般常規血液檢查,計算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的數量,如果血小板數量低於正常值10萬/μL,就要高度懷疑。王建得醫師說,已有症狀的患者,血小板數量大多低於5萬/μL,甚至2萬/μL以下。

鑑別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導致血小板低下的問題,例如感染、藥物、或其他惡性疾病等,確定找不到可以造成血小板低下的問題,才會診斷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ITP。

在過去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治療有類固醇、免疫球蛋白、脾臟切除手術等,能夠減少血小板的破壞,王建得醫師說,目前還可以考慮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進劑、免疫抑制劑等。

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進劑能夠促進血小板增生,王建得醫師說,根據臨床研究,在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進劑後,有很高比例患者的血小板數量會提升,改善治療成效。

美國血液學會建議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避免使用類固醇超過1個禮拜,但是醫師仍會根據臨床上的變化做調整。「接受治療時,每一位病人對於治療會有不同的反應,」王建得醫師說,「有些小孩,可能對很多治療沒有反應,或是剛開始有反應,後面變沒有反應,所以必須定期追蹤,平時也要留意皮膚出血點、瘀青。臨床上最擔心腦部、內臟出血,所以若出現頭痛、嚴重腹痛,或不明原因的不舒服,都要考慮是不是因為血小板減少所造成。」

貼心小提醒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可以正常飲食,王建得醫師說,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血小板數量低下的時候,務必避免激烈運動,或從事容易發生撞擊的活動,等到血小板數值恢復時,再繼續運動。

血小板數量過低時,出血可能發生在內臟,從外表不易察覺,所以患者若感到不明原因的不舒服,最好盡快回診,把握治療時機!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不明瘀青、異常出血,趕快查原因!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血液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旗魚、海膽、澎湖丁香魚「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旗魚、海膽、澎湖丁香魚「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計畫7-9月執行結果」,總計有8件產品檢出重金屬鎘超標,包含「日本百合、巴西蘑菇、澎湖丁香魚、旗魚、海膽」等。食藥署表示,有業者無法提具來源資料,所轄衛生局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共裁處新臺幣15萬元整罰鍰。

2025年11月24日 16:23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根據氣象預報,氣溫自今晚起下降,到11月26日甚至只有14度。醫師說,高血壓等高危險群對於低溫要多注意,尤其提防心肌梗塞;根據國外資料,心肌梗塞病人僅約半數在發病前有症狀,預防不易,但如有胸悶或感覺疼痛往肩或背放射,且超過10分鐘沒改善即應警覺,這時不宜自行就醫,最好叫救護車。

2025年11月24日 15:05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許多人都知道吃藥時應避免飲酒,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錯開時間」即可無虞。對此,藥師洪正憲近日提醒,大眾對「藥與酒間隔2小時就沒事」的觀念是一大迷思,實際上即使間隔數小時,藥物與酒精仍可能在體內相遇產生交互作用,輕則藥效失衡,重則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甚至休克。

2025年11月24日 14:38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