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乳房發育、睪丸變大 兒童中樞性早熟要及早治療

▲性早熟。(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小女兒最近都抱怨胸部會痛耶。」媽媽帶著小女孩來到門診。

「現在幾歲?」醫師問。

「6歲10個月。」

「我們先檢查看看喔。」醫師和藹地說。

檢查後確定小女孩已有乳腺發育,子宮與卵巢大小也處於青春期的狀態,而且骨齡顯著超前3年。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科蘇雅婷醫師表示,由於小女孩屬於中樞性早熟,且有快速進展的趨勢,預估身高153公分低於遺傳身高158公分,所以在討論之後決定進行性釋素類似物的治療,每三個月一針,經過3年半的治療,在10歲半時停止。小女孩的初經在11歲半到來,最終身高157公分,接近遺傳身高,順利達到治療的目標。

正常的青春期,女生在8歲乳房開始發育,男生在9歲睪丸體積變大,如果發現有提早發育的現象,便要提高警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醫師指出,常有家長在發現小朋友長陰毛或腳毛很多時便相當緊張,但是陰毛與腳毛並非性早熟的依據,建議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以確定診斷。

醫師會評估乳房、睪丸發育的程度,並安排骨齡檢查,了解生長板密合程度。羅福松醫師說,女生還會安排骨盆腔超音波,藉由卵巢大小、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來做判斷。另外還可以安排性釋素測驗(LHRH test),區分中樞性性早熟或周邊性性早熟。

兒童中樞性早熟,是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提早活化,進而讓小朋友提早出現第二性徵。蘇雅婷醫師解釋,女生若在8歲之前有乳腺組織的發育,家長較容易察覺,至於男生若在9歲之前睪丸體積變大、陰囊變薄粉紅,家長較不容易發現,可能延誤就醫。

8成至9成的女性中樞性早熟,屬於特發性性早熟,沒有明確的腦部病灶,但是若伴隨癲癇、嚴重頭痛、視力缺損、多尿等狀況,可能要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蘇雅婷醫師表示,男性中樞性早熟,整體而言有2成至7成5的比例是由顱內病灶所引起,因此所有性早熟的男生,都應該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

性早熟可能與遺傳、飲食、環境賀爾蒙有關。羅福松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用塑膠容器裝熱湯,避免讓小孩接觸香水、化妝品、保養品。至於牛奶、豆漿都可以喝,並不會造成性早熟。

蘇雅婷醫師也提醒,「吃東西之前,請多洗手,便可大幅減少攝入環境賀爾蒙!」

可能為性早熟的表現

性早熟會伴隨許多問題,包括骨齡超前、初經提前、代謝問題等。蘇雅婷醫師指出,因為性激素會促進生長板密合,若性早熟快速進展,將造成骨齡超前,生長板過早密合,而影響最終成人身高。初經提前,可能對女童造成適應壓力,而且過早的初經也會增加罹患與賀爾蒙相關乳房腫瘤的風險。此外,性早熟的女孩在代謝問題方面,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可能較一般族群高。

性早熟怎麼辦?

是否需要治療中樞性性早熟,必須經過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詳細的評估。羅福松醫師解釋,治療與否取決於兒童的年齡、青春期進展的速度、身高增長速度、以及根據骨齡估計的成年身高。治療目標在於維持骨齡,避免初經提前,也有助於減少未來的代謝問題,或是與賀爾蒙相關乳房腫瘤的風險。

標準的治療是性釋素類似物針劑,打針方式可依照需求分為每個月或每三個月施打。通常是持續治療2年以上,直到把小朋友的骨齡拉到跟其他人差不多的程度,生理期也拉回跟同儕差不多的年紀再停針。蘇雅婷醫師說,使用性釋素類似物治療中樞性性早熟已有將近三十年歷史,安全性高。研究發現,使用性釋素類似物,跟沒有使用藥物作比較,未來生育能力沒有差異,甚至有研究指出,如果不治療,性早熟女生未來遇到不孕的機率可能稍微增加。

目前也有極細的性釋素類似物針劑可進行注射,有助降低兒童的疼痛與心理負擔,提升治療順從度。只要符合條件,健保也可以給付。

貼心小提醒


請小朋友們要早點睡、多運動、不要喝含糖飲料。羅福松醫師提醒,睡眠與運動可以刺激生長激素分泌,至於含糖飲料則會抑制生長激素,希望能夠在進入青春期的時候,達到較理想的身高。

家長若發現孩子們有性早熟的跡象,請務必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

原文連結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8成沒抽過菸」 醫示警1情況風險飆14倍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8成沒抽過菸」 醫示警1情況風險飆14倍

肺癌不能只再用「抽不抽菸」當高危險指標!吳小姐的母親在定期追蹤甲狀腺癌過程時,意外發現肺癌,由於肺癌具有家族聚集特性,吳小姐與兩位姊姊在「沒有任何症狀」下一同接受檢查,結果也意外發現肺癌。醫師提醒,台灣女性肺癌病人中,高達8成從未抽過菸,且研究顯示,若三等親內超過兩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2025年08月19日 15:15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 女嬰出生5天發病「加護搶救中」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 女嬰出生5天發病「加護搶救中」

國內再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今(19)日公布新增2例個案,分別是中部未滿月男嬰及南部未滿月女嬰,前者出生8天後發病,4天後轉重症,後者出生5天發病,隔天轉重症,個案都有出現疑似敗血症情形,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當中,後續通報檢驗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

2025年08月19日 14:21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B肝新指標 2類患者「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B肝新指標 2類患者「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肝癌是台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B肝是最重要因素,台大醫院今(19)日公布與中研院合作B肝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不活動慢性B肝患者」與「免疫耐受期慢性B肝患者」2類傳統認為肝癌風險較低、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的族群,進行大規模、逾20年以上的世代長期追蹤,找到新的B肝表面抗原指標,以確認其中仍有高風險個案,為全球慢性B肝患者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研究更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2025年08月19日 13:37

5歲童臉腫「乳牙蛀牙變蜂窩性組織炎」 醫示警4行為風險增

5歲童臉腫「乳牙蛀牙變蜂窩性組織炎」 醫示警4行為風險增

5歲小宏日前出現牙痛情形,而且臉頰腫脹相當不舒服,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嚴重乳牙蛀牙已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雖然積極治療,但最後不得不拔除4顆已無法補救的乳牙。醫師提醒,吃飯時間過長、進食後未即時潔牙、夜奶或半夜持續餵奶等,都會讓乳牙長時間處於含糖環境中,增加蛀牙風險。

2025年08月19日 13:28

髮型師「不舉」半夜還痛醒 醫提醒:40歲後小心這病找上門

髮型師「不舉」半夜還痛醒 醫提醒:40歲後小心這病找上門

台中一名52歲王姓髮型師近三個月來右肩嚴重疼痛,不僅抬手穿衣、梳頭甚至洗臉都困難重重,每天還得強忍上工。就醫後確診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五十肩),經安排肩關節囊鬆解注射搭配物理治療後,疼痛明顯減輕,手臂活動範圍也增加許多,日常生活功能大幅改善,讓他又能笑臉迎賓。

2025年08月19日 13:26

20分鐘喚醒沉睡大腦  屏基新療法助中風患者重拾語言+行動力

20分鐘喚醒沉睡大腦 屏基新療法助中風患者重拾語言+行動力

屏東基督教醫院引進先進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rTMS),為腦中風及相關神經疾病患者帶來全新的康復契機。這項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透過重複磁場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活化受損或沉寂的神經路徑,促進神經可塑性與功能恢復,治療過程無須開刀、時間短且疼痛感輕微,每次僅需20至30分鐘,無須住院。

2025年08月19日 12:22

血脂調節劑9/1擴大健保給付 「患者年省11.5萬」逾5千人受惠

血脂調節劑9/1擴大健保給付 「患者年省11.5萬」逾5千人受惠

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十大死因第二名,且疾病死亡率逐漸上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堪稱無形殺手,升高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健保署今(19)日宣布9月1日起放寬「PCSK9血脂調節劑」給付條件,LDL-C起始治療值由135mg/dL下修至100mg/dL,預估嘉惠5,005名患者,每人每年約節省11.5萬元,挹注年藥費約4.43億元。

2025年08月19日 11:55

口愛後口腔、私密處長黃點嚇壞 醫揭「福代斯斑點」非性病

口愛後口腔、私密處長黃點嚇壞 醫揭「福代斯斑點」非性病

26歲的小宇(化名)最近發現嘴唇、口腔長出細小黃點,擔心是和女友口交後感染性病,但醫師檢查後發現,其實這是不會傳染的「福代斯斑點」(Fordyce spots),屬於皮脂腺異位增生,並非性病,也不必治療。

2025年08月19日 11: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