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頸部椎間盤「緊緊」 復健科醫師推三招改善僵硬

Okrasyuk/ Shutterstock

▲復健科醫師推薦三招改善頸部僵硬疼痛。(Okrasyuk/ 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高醫復健科 主治醫師/陳靜亭 陳怡媜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不管是長時間工作盯著電腦螢幕或是休閒時低頭滑手機,時間一久往往會導致如頸部酸痛、肩頸活動僵硬、肩頸疼痛延伸至上背或手臂,甚至產生手臂感覺異常或麻木等症狀。因為我們這些不良習慣造成頸部肌肉處於持續用力的狀態,長時間過度負荷容易罹患頸部肌筋膜疼痛、頸部筋膜炎或頸部退化性關節炎等等疾病,甚至更嚴重一點也有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病變。

《延伸閱讀:脊椎不正罹癌機率竟飆高!?醫:罹癌個案90%脊椎不正!

人體的頸椎共有七節脊椎骨所構成,每一節脊椎骨之間則有一個纖維軟墊稱作椎間盤與之相連接,而椎間盤具有提供頸椎活動度及吸震之效果。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會退化造成含水量減少而缺乏彈性,因此脊椎間的間距也會因而縮短,若再加上頸部姿勢不良或是不當外力,都有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病變。

《延伸閱讀:趴睡、滑手機,醫師眼裡這八個動作超傷脊椎

因為人體頸部活動度最大的部位發生於頸椎第五節與第六節之間,其次則位於第六節及第七節之間,因此這兩處為最常發生頸椎椎間盤病變之所在。頸椎椎間盤病變的症狀,輕者可能只有頸部緊繃、痠痛或容易疲勞的表現,但若是不幸此病變造成神經壓迫,便可能引起由肩頸產生的放射性疼痛、手臂麻痛、手指酸麻甚至產生上肢或手掌無力的現象。

為避免發生頸椎間盤病變,建議少當低頭族,並且勿長時間使用電腦或3C產品。此外,若工作需求不得已得長期將頸部固定於相同位置,也建議民眾務必於中途加入適當的休息時間,並且定時執行頸部活動運動(如圖),以避免肌肉過度使用造成緊繃發炎及頸椎負荷過重。

若民眾被診斷為頸椎椎間盤病變,症狀輕微者可先嘗試保守治療如藥物及復健治療。復健科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給予適當的治療項目,常見如熱療及電療可促進頸部肌肉血液循環、使頸部肌肉放鬆及減緩發炎。此外也考慮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物並教導病人改良姿勢與適度的休息,讓症狀更緩解。

若是有懷疑壓迫神經者可搭配頸部牽引治療,這就是坊間常聽到的「拉脖子」,藉由復健儀器牽引作用,可達到頸部肌肉放鬆、頸椎椎間盤空間增加使得椎間盤內壓力重新分布、神經孔直徑增加以改善神經壓迫症狀等效果。

治療期間需持續追蹤病人的症狀,若是疼痛症狀漸漸改善後可開始嘗試加入復健運動,利用簡單的頸部肌肉訓練以提升頸部肌耐力。若是持續保守治療而症狀未能得以改善或持續反覆發作,甚至症狀有繼續惡化的表現,則可能需考慮轉介外科手術治療。

高醫醫訊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留言版